【干货】手机依赖到底是不是强迫症

2019-02-21 13:33:23 松果小编

当前,手机已成为大多数人的生活必需品,但是它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困扰。 记得2004年,由冯小刚执导,葛优、张国立担纲演了一部电影《手机》,反映移动通信的便利如何引发了夫妻、情人和朋友间的信任危机,而当今步入智能时代,手机带给我们的问题则更多是如何让人摆脱对它产生的成瘾依籁——不知冯导的《手机2》是否涉及这项内容。 现实生活当中,我们似乎己经到了分分钟都离不开手机的地步了。一日夜半,根据自己的生活体会和所见所闻,我做了一首《手机歌》,描述一下大家使用手机并被手机困扰的情况: 早上欲醒一睁眼,伸手不忘够手机。 晚上困乏要合眼,伸手不舍放手机。 上班途中听手机,下班到家玩手机。 工作间隙刷手机,差旅途中摆手机。 对着亲朋掏手机,参加聚会瞄手机。 有了疑问搜手机,有点无聊看手机。 上个厕所带手机,泡个热澡薰手机。 孩子看见要手机,有了手机不学习。 媳妇看见摔手机,你不理我我理你? 老人看见骂手机,陌生人来装孙哩。 老师看见叹手机,耽人青春误子弟。 人去心静怨手机,从此咱俩势不立! 可惜可惜真可惜,叶公好龙说而已。 对手机产生依赖直至成瘾,让我们自己深感困惑的同时,又不得不面对引导孩子的重任。面对倔强且充满睿智的孩子,许多家长感到缺乏应对举措,因为孩子明亮的双眼,动辄发现我们难以自律,又何谈改过和自新? 于是,我问自己:手机成瘾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是强迫症吗? 那首先看看什么是强迫症吧!所谓“强迫症”,主要是在思维和行为上有强迫性表现,同时会有意识地进行反强迫,在二者的冲突中始终是强迫性表现获胜。……一方面表现在强迫性思维上,另一方面表现在强迫性行为上。 很多时候,我们拿起手机,毫无目的,只是不停地看App推送的垃圾信息,翻朋友圈查别人晒出的幸福感和奉上的鸡汤文,检索有无重要的留言亟待回复,浏览专业的公众号是否刚刚推出了牛人的新思维…… 以上种种,归其原因是害怕错过重要信息,究其本质是源自对社交、对情感及自我认同的焦虑。 如果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强迫症,可以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①如果上班路上忘带手机,你会不会定要返回家中带上手机,否则一天会坐立不安、心神不宁? ②看到微信和QQ头像里未点开的红点,以及不断飙升的数字,你会不会强迫自己点开,但点开后又不会仔细阅读甚至不会瞄上一眼? ③朋友圈里近来看不到你关心的那个人逐日更新消息,你会不会担心被Ta限制了权限? ④你是否经常担心忘记要做的事情,而将领导交代的事项记在手机记事本上,逐渐养成了离开手机就不知道事情是否做完了的感觉? 如果有的话,至少可以判定这是有一点强迫性倾向的。 其实,正确使用手机完全可以避免这种倾向。也许,大多数人已经忘掉了智能手机出现之前大家是如何应对社交和学习的问题了?也许有人会说,之前这一切都是在电脑上完成的。没错,再往前呢? 看来,我们走到今天这个局面对某项产品产生依赖也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经过不同阶段的演变、不同程度的强化逐渐形成的。早期我们必须端坐到电脑桌旁,后来可以将笔记本抱到床上,现在完全能够埋头钻进被窝了。因为科技进步、设备小型化、设计人性化,最终叫人离不开一项产品,离开就会感到不安,离开就会产生焦虑。 查寻不安和焦虑的原因,我想不乏以下两点根源: 首先,我们在思想上认为手机是我们最重要的随身伴侣。过去是钱包、身份证和银行卡,现在是手机、身份证,而且身份证很快也要装到手机里去了。这些成为我们喜欢手机的正当理由,携带手机在我们内心深处变得合情合理,就像持有枪支在美国合乎法律一样。 这时,离开手机,我们内心自然会产生一种不安全感。坐车怎么办、吃饭怎么办、购物怎么办? 其次,我们在意识中认为手机己经演变为一种社交和学习工具。过去只是通讯工具,而现在通过手机和朋友互动更多的不再是通话了,一个点赞、一句点评、一句祝福,发出去后就飘在云端,在对方关注的刹那能够瞬间呈现眼前。阅读软件可以随心下载各种读物,知识付费可以听取众多课程,文字处理可以随时随地记录思想火花。 这时,离开手机,我们内心会产生一种焦虑。担心错失了和朋友交流的契机,担心学不到自己真感兴趣的内容。 以上两点,说的都是使用手机的正当理由,又哪来的什么上瘾呢? 诚如君言,则手机无罪,而天下太平。反观那些嗜机成瘾、须臾不敢稍离的机主,多半是将心血倾注在社交软件、网络手游里了,这些软件和游戏能够给机主带来虚拟的充实感,并且通过互动和奖赏,让他们产生过于浓厚的兴趣以致于逐渐沉缅其中。 判断是不是对手机产生过度依赖,或者说是不是达到了强迫症的地步,重要的一项标准,应该为是否影响到了机主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读者如果感到工作和生活受到了一定影响,不妨尝试一下《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向我们介绍的两种自救手法: 1、打地鼠游戏——思维阻断法 无论在超市门前的投币游戏机上,还是电脑小游戏里,我们都可以看到打地鼠游戏的身影。那一个又一个不断冒出的鼠脑袋,一旦露头,就被游戏者毫不留情啪的一声砸将下去。 同理,在我们脑袋里冒出的一个个强迫性念头就像一个个肥皂泡,不断闪现,这时需要分清并阻断哪些是带有强迫性思维的念头,然后手持一把小锤,在桌子上大敲一下,喊声“停!” 这时,会产生不舒适的感觉,做几次深呼吸,告诉自己静一静,想一想有没有重要的事情要做,或者有没有别的替代方式,比如直接去拜访一下、 通个电话或者阅读纸介质的书本。如果你认为有必要拜访,或者通话,说明这件事情存在非做不可的重要性,而即时通信软件更多的是娱乐功能。 2、让子弹飞一会——15分钟法则思维阻断是停止强迫性思维,让子弹飞则是停止强迫性行为。具体做法是,在你忍不住想拿起手机的一刹那,挺住,坚持忍一下,以15分钟为一节。这15分钟,你可以做以下几件事情: ①再确认,确认一下拿起手机是不是强迫性行为; ②再归因,不要归罪自己,不要责备自己,这只是强迫症在作祟而已; ③转移注意力,找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去做,或者直接去拜访那个人、要么就打电话给Ta。 ④再评价,看看自己和手机斗争的历程,享受与天斗、与地斗、与手机斗的无穷乐趣,相信自己一定会赢。 这两种方式,其实就是暴露与反应阻断技术的简化版,一方面,阻断强迫性的思维念头,直面自己的问题;一方面,寻找替代依赖手机的处理方式,丢弃原有的强迫行为仪式。需要说明的是,任何方法都不是灵丹妙药,不可能立竿见影。所以请谨记,重复训练,逐渐延长时间,慢慢适应过度依赖手机的生活。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