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对待"失去"的态度

2019-01-25 23:47:41 松果小编
什么是失去呢?失去,是指我们拥有的(或已经的事实或预期中的假定),不再被我们拥有(或真实的发生或被清晰的意识到)。对于‘失去’,人们提到最多的、印象最深刻的,或许会有亲人离世(死亡)、恋人离开、健康被剥夺或身体残缺、时光等等,(抑或,对自己有重要意义的物品的丢失)。 之所以,会想起将‘失去’作为文章的主题,可能是与自己相关的亲身经历有关,也与工作中的经历相关。 1.那些‘失去’及感受 要不,就从身边的人与事提起吧。 朋友A,算是乐观的小伙,性格和他的体型有些相似,宽胖!但不算守规矩,贪玩。为有好未来,一番筹备后,入伍当了兵。军人的工作生活算惬意和顺心:当班长,转士官,也做团秘书…后来,留部队的想法也坚定了。 可总有些事是意想不到的,当某天接到他妈妈电话,得知他因牵扯某事件被迫退伍,不得不面临“失去”锦绣前程。近些时间,去探望他,见他人消瘦了,精神也萎靡,走起路是摇摇摆摆不牢稳。有了更多了解后,才知道离开军营时,他也失去了灵活有力的行动能力。因此,他消沉度日,身边人为他焦虑着急着。 来访者B,是家中的独女,她是有些内敛而沉默的,与她互动时喜欢开心微笑的女孩。因她说是被导员抽签抽到的才来咨询的,所以对她有特别的印象。和她的交谈中,她轻松微笑之下,似乎总是隐隐的有种偌大的悲伤。 随着话题的深入,她提到了那偌大的悲伤:‘想起爸爸和姥姥的相继去世,自己很伤心,会时常做梦,会害怕,会不敢和人亲近…’,所以,在过去八年多的日子里,有过被妈妈哭声吵醒的夜晚,也有过见不得别人家人团聚的时刻…哀伤从未真的离开过。 …… 回想‘失去’种种,内心不由一些铺天盖地而来的压抑,以及,伴随压抑心境的习惯性回避——希望避而不见的倾向。遇见‘失去’是一种不幸,会令人有不舒服的感觉,伤心、缺憾、责疚等。尤其,有过类似亲身经历的人们,内心深处的某根总是会被波动或久久不能平静。 ‘失去’更像是,时间在我们生命里留下的,不怎么美好的故事。 2.‘失去’带来的影响 可“失去”交织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个可能的瞬间,组成我们心理和社会生活现实不可缺少的部分,想想我们一路走来的离别,就知道这是真的。尽管如此,我们却很少会在生活中提及它,就好像它不存在一样。自然对与‘失去’的影响了解不多,或知之不详。然而,对‘失去’的影响有更多的了解终究是有意义的。 它不仅会给人“失去的时候,才懂得珍惜”的感悟,更会引起我们内在心理世界暂时或绵长的混乱。对亲密的人死亡这种很特殊、很严重的人生丧失的研究发现,人在遇见‘失去’时,往往会经历几个比较典型的心理阶段(由于个体差异,每个人不一定都依次或完整地经验过这些阶段): 震惊期(难以相信事件已发生,可能会反复确认)—— 隔离期(情绪抽离,感受不到强烈悲伤,或脑海空白不能思考)—— 否认期(拒绝接受真相,甚至回避相关的人或情境)—— 愤怒期(强烈的愤怒情绪或对外的攻击性行为)—— 抑郁期(情绪低落,精力减退,思维缓慢,注意力难以集中等)—— 修复期(身心逐渐恢复至先前状态)。 在这些不同的阶段,人的生物心理社会功会被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可能会带来痛苦的情感(焦虑抑郁)和认知(不公平感,过分归因);可能会出现食欲减退或突增、失眠或多睡等等身体症状;可能会出现严重影响人际关系的行为(自闭,冷漠等);也会有自尊、自我系统和自我同情受损等;工作、学习或生活任务目标难以有效达成,并出现困难感…… 除此,‘失去’的影响具有以下的特点(规律): 1)无论是重大的丧失(丧亲,失恋等),还是失去了‘与我们不甚相关没有生命的’物件(遗失的1元钱、错过的公交车等等),都会对人的心理造成影响,至少会有若有所失的茫然。 2)同时,‘失去’事件和失去的内容,与我们越相关,意义越重大,对我们的影响也越大:激起的情绪反应也就更复杂更剧烈,造成的行为认知等方面的变化,也就更大更持久。 3)凡是‘失去’,亲历者都会经历一定的情绪上的哀伤:在事件发生后,(或即时或经历不确定长度的时间后)个体将进入一段时间的忧郁或哀伤的情绪状态,此状态是多种负面情绪的集合表现,主要的特点是伤感,内心脆弱。 其中,“失去”伴随的哀伤情绪对个体的影响往往是最为深远的。在哀伤治疗中,最需要也最有挑战的,也是对哀伤或忧郁情绪的处理。 3.哀伤情绪的意义 哀伤,不是人们喜爱的情绪,因为它让人无精打采,令人无法安心做事,也让我们容易痛苦,失望甚至绝望……那么,如果不能‘甩’开这‘讨人厌’的情绪,或许换个方向,试着认识它,结局可能会不一样。 可曾想过,忧郁或哀伤于我们的意义啊?或许你没有过。 但是,如果细心回想生活,没准我们会发现:有时候,我们似乎也会对这般情绪情有独钟,比如听忧郁的歌曲,看悲剧性的电影与书籍等等(提起此现象,似乎有些偏离了‘失去’的主题,但别忘了哀伤真的离不开‘失去’)。那么,对于这样经历或体验,有无想过为什么? 另外,在了解其意义前,我们要坚定“自我信任”的信念:相信人是自我保护的,自己不会真的伤害自己。同样,情绪是我们自己的,这些情绪的初衷不是伤害我们,虽然不甚讨人喜欢。 提到刚才这些,或许,能让我们更容易触及哀伤意义的内容,而不是盲目的推开不喜欢但可能有价值的东西。下面我们来看看哀伤可能有什么样的意义: 1)哀伤,距离‘自我’最近,用当事人的话讲是‘更清晰的感受到存在感’,被锁在情绪里,我们比平时更多的触碰我们的身体感觉、情绪感受、想法等,我们更多的在乎我们自己,就好像只有我们自己才是这世界上最重要的。 2)哀伤,也是一种哀悼,以呆在低落的情绪中以维持着与‘失去’内容的心理联结,仿佛依然与‘已不在的’它们同在。 3)继发性获益,尽管不能让自己的情况变好(原发性获益),如同身体生病般的憔悴神情面貌,会给到他人‘我需要帮助’的讯息,进而可能获得他人特别的关照和体谅,比如暂时的可以不必承担责任等(社会或关系层面) 4)休眠恢复,忧郁的情形下,身体会减少消耗,有限的能量和精力可以集中在主要的方面。也如同睡眠一样,在经历事件引起的应激反应之后,在衰竭期,慢慢集聚能量。 5)淡淡的忧郁,对于不熟悉的他人而言,还具有神秘感;对于自己而言,也更能够保持思考和理性的忧患意识…… 当然,除了事件中‘失去或丧失’部分会引起忧郁或哀伤,其它的,比如被质疑/不被理解、羞愧/自我怀疑等也会。如果这样,这复杂哀伤可能会有另外的意义(在此不做赘述)。 4、如何处理‘失去’ 当我们找到并接受哀伤情绪于我们的可能意义后,‘失去’便会少了‘哀伤’这个帮凶,那么应对‘失去’时,就会更从容,而不至于那么害怕了。 如果生活是由一个个完整的事件组成的,那些‘失去’也应属其中,而不完整的“失去”,最是影响人。想想只计算了一半而无疾而终的数学题而后产生的感受,除了有不适感,还会更深刻。格式塔心理学提出的“未完成事件”,可以解释这样的体验,换言之,这深刻的感受便是‘未完成事件’于我们深深的心理痕迹,以督促我们最好实现某种完型(使变得完整)。 同样的,未能‘走完’的失去和伴随之的哀伤情绪,让人深刻。并且,这些体验还会在某些个看似不相关的瞬间出现,成为扰乱你生活的‘莫名其妙’。 如何应对‘失去’?据此,最好的办法是,将这个‘过程’走完。假定‘失去’有规律性的步骤,那么,前三步便是:‘事情发生’、‘自己意识到并亲身经历了’、‘悲痛/不甚舒服的感受出现了’。而人们很多时候在应对‘失去’时,要么在此处戛然中止(久久沉浸在情绪中不能走出或否认假装不曾发生),要么偏离轨道并走向穷途(或否认或曲解等等),尽管常见,但这些都不是对身心健康最有益的应对。 而接下来,最适宜的,或许是面对和哀悼。 1)面对,勇敢的看清到底发生了什么、看清我们的哀伤里有什么样的情结、是怎么发生的、是否有需要自己能承担的责任、自己能为此做些什么……。这个过程可能是缓慢的,但是必要的。因为只有领悟了它与自己生命的意义,我们才能从经历的好的或不好的事件中获得成长。 2)哀悼,是接受事件发生的仪式,可以是以写信的方式,也可以是以隔时空对话的方式……总之,使得自己忧伤的情绪得到归属的意义,让哀伤的情绪得到合理的释放和宣泄。同样,也是完成因为‘失去’事件终止的过程得以用新的形式继续的环节。 最后,愿在‘失去’的劫中的你,能够浴火重生,人生拥有完满而充实。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