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学习态度及行为取决家长的亲子关系,教师仅是引路人

2019-01-01 09:16:42 松果小编
学生的行为习惯及学习态度完全受制于父母对学校的配合与支持,担责教育才成功 自我国推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取消了小学升初中的录取入学制度,改为小学毕业水平测试以来,小学升初中,只要有小学学籍,一律直升。对于新入学的六年级学生的水平达标与不达标,不做硬性要求,那怕考几分,也得升到初中。由未成年保护法的上学权益,这是初中学校必须接受的,是绝对的、不折不扣地执行党的教育教学工作,无条件接纳。为此,部分家长放松了对子女的学习关注,认为孩子学习有多差劲,上个初中学校也不是什么大事。甚至于有少数家长认为,自己挣了不少钱,只要有钱一切都好办,在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上出现了偏差,对孩子疏于管教,学习不闻不问,听之任之。 当老师叫家长到学校时,不是本着子女学习的问题与教师商讨,而是以自己没办法管不了来推脱责任,或者迁怒于教师,质问教师是干什么的,领共产党的工资,连娃娃也教不好。直接显示不友好的情绪,没经验的教师要么争执,要么保持沉默;有经验的教师会顺着他的情绪去思考其动机所在,设身处地考虑其目的及来意,化解矛盾,将被动局面转化为主动时眉,以让为进,以退为上的工作方法,将话题转到孩子的教养指导上。最终解决了家长一直困绕的问题,不枉虚来,解除了其潜在的对学校及任课教师的不满。据自己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及教学工作,每个班或多或少有那么些学生,总是不接受教师的教育,家长也是不配合,打电话也到不了学校。结果是一差再差,既影响班级学习风气,又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对于这样的家长,不来便罢,来了就是跟学生一个样子,破罐破摔,去学校不是说事,而是来顶撞老师,抱着闹一下的态度,学校又把娃没权开除,九年义务教育呢,又是控辍保学,我闹了又怎样。正是这样的心态的认知,现在的部分家长仅从个人的感受意气用事,缺乏必要的育人观念,自己不能正身,怎能教育好子女呢?对于这样的家长,闹了事,学校无能为力,维护不了教师的人格与尊严,校长只能息事宁人,不从教师及整个班级考虑,想的是不要让上级教育部门知道,反而责备教师没经验惹事生非,不怪家长无理取闹,有点欺软怕硬,不能伸张正义,正不压邪,使当事教师太屈。教师连起码的尊严都丧失,还要忍辱负重教人家的娃娃,这样的情绪还能以积极的心态去教学,那后果可想而知。有人会说,教师就应大度、宽容。不错,但是连自己的尊严都没有,连自己都保护不了,谁又为教师的师道尊严买单呢?教师师德要高尚,是职业道德的要求,但是那些随意无端指责老师,又是谁给了他们这么大的权利? 据我观察及其他教师的一致认为,一个学业成绩差的学生,除基础差以外,品行修养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背景,文化只是一方面,家风的传承,特别是善念、利他观念、责任与担当、集体与社会意识等方面品行的单薄,在上辈教育的无效与传承下的育人缺失,导致学生与父母间的亲子不和谐,以打骂、放纵、迁就的手段,让子女以逃避学习、打架、不做作业、捣乱等方式投射这种负性的情绪显现出来。 对于没有深入学习心理学的人,包括教师在内,对于学生的违纪、学业的不完成,不按老师的教导,屡教不改,用平常的苦口婆心是很难凑效的,因为听惯了这种方式,如同呼吸一般平常不过,引不起注意的。在一个玩具大超市里,一个熊孩子无法无天,在超市里大闹,服务员万般无奈,把骋请的心理师叫来,就一句:“我打爆你的头!”孩子被治服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作为国家二级心理师,我告诉你,这是由于熊孩子之所以“熊”,都是家里惯的。家长以此为荣,认为孩子应该这样,任其发展放纵,导致胆子越来越大,以致于从家里放肆到不分公众场合,使粗野与蛮横行为滋养见长。只有心理师深知玄机,一语破的,一句话就震慑住了。心理师会从表面现象看到深层背景:放纵与迁就的土壤中长大的孩子应当这样。不难看出,孩子有错吗?真的没有!错在家庭,错在父母、家人!什么样的环境造出什么样的人。正如什么种子长出什么样的植物,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可能种的豆子长出南瓜出来。同理,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什么样的思想、什么样的说话方式,复制出孩子相应的思想、说话方式。一个在家里驯养了六、七年的孩子,学前教育暂且不谈,从家里出来到学校接受正规的教育,对于大多数引导得法的孩子不过三两天就学会适应学校环境,在一个教室的束缚下上下课,写作业、站队、集会、放学,慢慢有规律了。而对于少数学生,则不适应了,往往会不同于其他学生,变得不安起来,在熟悉了环境以后,把自己在家里的坏习气就带到班上,不守纪律、说脏话、骂人,不团结、不合作、学习上不主动。时间一长,就分离出来,变得焦虑、烦躁、失落、郁闷,没有了家人的供奉、娇惯、呵护,引不起别人的注意,便出现了攻击别人的打架、随意拿别人的东西、上课不认真听,干与学习无关的事,课后完不成作业,一次、两次、三次……。多次后,作业就干脆不写了。老师发现了,批评教育已不起作用。家长只是认为孩子上学了,还小不严要求,回家也不问作业。久而久之,老师有时工作繁忙了,没注意到,一旦发现时,问题就严重了。错过了,孩子的最佳教育时机。责任在哪儿?在家长。一班四、五十人,教师是照顾不过来,别认为不敬业,要知道教师工作多,备课、上课、改作业、参加教研活动开会、集会、填表格等工作,真是疲于劳累。能把孩子叫到办公室谈话,已经尽职尽责了,叫两三次没效果,就不叫了,也就只能那样了。用心了没结果,谁还这样?当多到十个左右,还能管得过来吗? 不难看出,一个班级总体学生素质很大程度上直按取决于家长对子女学习的积极、有效的态度与投入上,与教师的专业技术有关系,但不是很大。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的班级,只要是上岗的教师都能带好,反而更利于教师专业成长,更利于师生双方有成就感。这不仅是学生夭资聪慧,关键是易于起教育,教与育是有效的,不可分的。 由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原生态的家庭是孩子教育的温床,不论是学生的父母、祖父母、还是外祖父母,谁的影响大,取决于他们中个别或多个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亲密度,听谁的话,亲密关系的建立的程度起作用。既使是亲生父母,如两周岁前不是自己带,交由托儿所或奶奶、爷爷带,注定孩子不听父母的话。当然老师的话也就不听,如果能听,那就是奇迹了。或许是公众心理感应强大,也有另外。但大多数都是前一类情况。 那么,怎样改变子女在学校的不良行为习惯呢?我认为是这样的,根据母鸡孵小鸡的21 天原理,人的行为习惯及生物钟的形成也恰好在21天内完成。对此,我们家长应做到以下几点: 1、努力改变以前上辈对自己的教育,当然有用的还要保留,先以自己成熟起来,向心理咨询机构学习婚姻家庭心理学知识。 2、摆正自己的角色,要让孩子爱学习,首先让自己爱看书、爱学习,做子女学习的榜样。这样,你不说,他也做。家长不做语言的将军,要做行动的矮子。 3、经常与孩子谈谈学校里发生的与老师、同学之间发生的有趣的事情,或者谈谈学习上的收获,今天学到什么等话题。你的关注,才能提升孩子学习的热情。 4、父母双方在教育子女上意见要达成一致,让孩子认可你们的和睦、融洽,是与同学建立良好交际圈的基础,任何一方的执拗或强势都不利孩子成长。教育孩子,最好不要让爷爷、奶奶参予,这样只会把事情搞砸。代沟大不说,与时代有不相接。 5、在孩子面前不评论任何人,尤其是老师,就是有看法也不能让孩子知道,否则,会失去影响力与教育力。双方意见有分歧,要在孩子不在时,可以争辩,直到达成一致。 6、父母亲要孩子要孝心,必须自己孝敬双亲,善待父母,善待他人,处理好邻里关系,有公德心,乐于助人。 学校的学生,家里的孩子,两个场景的不同角色,家长起决定作用。孩子的出息与否,完全在于父母的定力上,家是自然的、天然的所在,离开了这个爱的港湾,就迷失了方向。学校是船,教师是舵手,父母就是风帆,是力量的泉源。不要把教育推向学校,学校是传播知识的主战场,大练兵的秋沙场,只给训练的机会。父母的爱才是坚韧不拔、昂扬斗志的号角。一个良好人格的形成,取决于家的熏陶,学校的锤炼,社会的磨砺,而目前是家校的整合,孩子,学生才会飞得更高更远。这时,教育才得以实现。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