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我们回到信件上,大岛中典写这封信是运用了写作的手法来阐述出自己当初犯下的罪行,大岛中典在心中还提到他从否认这场罪行,到逃避这场罪行到最终承认这场罪行的变化。我们在一开始推荐的文章中就已经提到,人在收到挫折的情况下,会采取多种多样的防御机制,在大岛中典的文章中,很好的体现了这一变化。首先大岛中典采用的是压抑的防御机制(不相信自己做的事情是错误的),然后是逃避的防御机制(离开日本去其他地方生活),最后选择了升华的防御机制(把罪行写出来)。我在前面的文章中,也提到了防御机制本身并没有对错之分,有的却是使用防御机制对事情后续的影才产生了好坏之分。当大岛中典直视了自己犯下的错误的时候,做好接受大家的责怪的时候,反而放下了他心理的重担。 那是不是该原谅呢?这让我想到一个小故事:一个男孩经常爱发脾气,爱打人,久而久之小伙伴们都不愿意和他在一起玩了。他感到很委屈,他就跑去跟父亲说了这件事情,父亲并没有马上责骂他也没有立刻给出他建议,只是拿出一块木板、一把锤子、一堆钉子,并跟他说:“在接下来的一周里当你每次想发脾气和想打人的时,你就往这木板上钉上一颗钉子,一个星期后,你带着木板来见我。”一个星期后,小男孩带着满是钉子的木板来见父亲,父亲又跟他说:“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你要尝试着和你的伙伴们和睦相处,当你们遇到了十件开心的事情的时候,你就可以回来拔掉一颗钉子;当然,当你想发脾气和想打人的时候你要继续钉上一颗钉子”。又一周过去了,男孩带回来的木板上去掉了一小部分钉子,但是也有增加了一部分的钉子。父亲指着木板对男孩说:“你看,你想发脾气会或者是想打人的时候就是对别人的一种伤害,一种伤害只能用十件开心的事来拔掉,但是伤害留下的“洞”却是无法消除的。”小男孩明白了。 我们明白了吗?与其事后请求原谅,不如在做之前 “三思”(为什么要这样做?非这样做不可吗?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当然,成人的世界里总是有一些无可奈何和非此不可,那么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要不要原谅呢? 或许换位思考可以帮助到我们,站在他/她的角度去理解他/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果你不尝试,你怎么知道他\她的无可奈何呢?
错位人生之要不要原谅做错事的人
2018-12-30 22:26:01
松果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