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追思先祖。朋友们提出:“事父母,竭其力”,如何理解“竭其力”? 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并把我们养大,这对孩子来说是最可宝贵的礼物,所以每个孩子对父母都有一个根源性的深爱:渴望回报父母,甚至想牺牲自己拯救父母。实际上,无论孩子如何努力,都无法完全回报父母。父母给予我们的生命本身就是我们无法回报的。所以渴望回报父母,甚至拯救父母,是孩子一个最大的幻像,是孩子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实现的,反映孩子对父母无意识的盲目的爱。如果不能回报父母,孩子心中会有巨大的愧疚感和负罪感,而孩子都是清白的,他们不愿意背负任何罪恶,孩子也没有能力背负起如此巨大的情感负担,所以孩子只能盲目的去爱,以此来平衡心中的罪恶感。孩子越是无法面对心中的罪恶,越要因罪恶感而受苦。而成人和孩子的最大区别在于成人要背负一定的罪恶感,成人也有责任和能力去背负这样一种罪恶感,当一个人真正去面对心中的罪恶,承认自己的局限性和无能为力,反而不再因为罪恶感而受苦了,才能真正与自己内在达成和解,不再自我冲突,自我折磨,自我内耗,从而更有力量面对自己的生活。成人知道无论他怎么努力都无法完全回报父母,只能把这种渴望回报父母的动力转化为感恩父母的付出,敬重父母的承担,用感恩和敬重来代替回报父母,从而能更加感受到父母爱的力量。 当孩子想要回报父母的时候,就把自己置于给予者的位置,父母就处于接受者的位置。很多人都愿意给予,因为当人给予的时候,通常会感觉位置变高,内心一般会有优越感。当人处于接受者的地位,通常会感觉位置变低,内心往往会有失落感。所以很多人总想帮助别人解决问题,即所谓助人者情结,这也是心理咨询的大忌。当人一直处于被帮助者的地位,他们往往会有无价值感,往往很无力,很无奈。人际关系(包括夫妻关系)当接受和给予两者之间关系失衡的时候,一方一直在给予,而另一方一直在接受,反而使关系越来越疏离,甚至最终会破裂,最先离开关系的人往往是接受的一方。 生命之流是从父母流向孩子,父母从祖先承接过来爱,他们都愿意无偿地给予孩子,这样他们会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来自祖先的爱经由父母传递给孩子,符合自然界延续物种繁衍生存的天然之道。父母给予,孩子领受,符合自然之道和伦常之序。如果孩子一直想回报父母甚至拯救父母,就把自己凌驾于父母之上,实际上颠倒了生命之流顺流而下的秩序。当孩子想拯救父母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卷入到父母之间的冲突,从而干涉父母的命运,不仅不能帮到父母,反而给他们增加了巨大的压力。当孩子想拯救父母的时候,会觉得自己比父母更强大,更是在剥夺父母独自承担他们生命重担的责任和尊严,削弱了他们化解自己生命难题的能力。没有人能承担别人生命的重担,没有人能代替别人承担他们自己的责任。只有当孩子回到自己的位置上,不再渴望回报或者拯救父母,他们才能真正尊重父母,尊重他们的命运,带着爱归还生命的重担,相信父母有能力承担,有能力面对自己生命中所有的难题。父母感受到了孩子对他们的敬重和感恩,他们才更有力量和尊严面对自己的生活。事实上,父母一直都在承担,一直都在面对他们生命中所有的难题。正是他们的付出和承担,才为我们赢得了更多自由的时间和空间,使我们能过自己想要追求的生活。敬重父母的承担,感恩父母的付出,使我们更加感受到父母的爱,带着他们的爱,过好自己的生活,经营好自己的家庭,抚养好自己的孩子,使他们的爱能够不断传递下去,传递给更多的人,以此来表达对他们的爱。我们真正幸福了,也是父母最大的心愿。 所以“竭其力”是我们要竭尽全力感恩和敬重父母,才能充分感受到他们爱的力量,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爱才能不断流淌。我们要时刻警惕渴望回报拯救父母的动力,用感恩来代替回报,用敬重来代替拯救。协助父母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更主要是相信父母有能力去面对,事实上父母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强,我们误以为自己比父母更强。更重要的是让自己快乐起来,幸福起来。这样,父母的付出和承担才更有价值,更加彰显出父母之爱的伟大。
【解析】感恩代替回报
2018-12-26 19:50:23
松果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