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说说心理咨询这点事(五)~~微课逐字稿《孩子越出自息~父母越孤独吗》(下)原创 心领神会

2018-11-27 06:57:39 松果小编
好,我简要地谈了谈一个人三岁之前的成长过程。不知道大家听后有什么感想,从中看到了什么?我来说说我从中看到的几点信息吧。 第一点:人生的前三年是一个人核心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是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也是人们常说三岁看老的理论根据。这三年中他一个人的自尊、亲密关系、独立自主等能力都是在这个时候初步建立的。这三年发展得好,他的一生一般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所以,做母亲的一定要了解自己在孩子三岁前的重要性。这也是李玫瑾教授一直呼吁的希望国家立法让每位母亲都有三年的专职抚养孩子时间。 第二点:在三岁前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发现,孩子的成长发展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是在一种未知的或不自觉的状态下完成的,妈妈不需要太多干涉,孩子就已经在不断朝前发展。孩子的成长有他自己内在的规律。母亲要做的是给予情感的投注和顺势而为。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妈妈是逐渐撤离的。孩子的独立过程,就是妈妈撤离的过程。这里说的独立看上去是孩子的独立,其实也是妈妈的独立。从孩子在妈妈子宫里生长开始,妈妈就把孩子视为自己的一部分,妈妈习惯了照顾这个孩子。因为自然的力量、因为成长的需要,孩子与母亲的分离是坚决的义无反顾的,母亲确实犹豫的优柔寡断的。分离是两个人的分离,个体化独立是两个人的个体化独立。妈妈是否做到了和孩子的分离和自己的个体化是每个妈妈值得思考的问题。有时候看上去母亲与孩子身体上分离了,其实心理上还粘在一起呢。 第三点:三岁之前很重要,但是在将来的生活中不是不可以修复、改正和完善的。这是美国心理学家历时30年,研究了76 位被试者最终看到的。这个研究选取76位被试者,从他母亲怀着他们去分娩开始,一直观察到他30岁。研究通过观看家长不同时期抚养孩子过程的录像、访谈抚养者和访谈当事人不同时期的成长经历完成。研究结果显示人在早年的经历非常重要,越早越重要,直至三岁之前。但是,研究也发现有些人三岁前的抚养并不是太好,成年后各方面的发展也不错。这再次告诉我们成长是一个非常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或许一切皆有可能。   我们接着说,在三岁之后的童年期、青少年期直至成年期,每个时期都有什么特点和成长任务。先说说童年期和青少年期是一个人快速增长知识的时期,孩子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我们家长也把大把的精力放在这个时期,我们希望孩子学习成绩好,最好是学霸,能考上名牌大学,最好是世界名牌大学。为此可以说是不惜一切代价,大部分家长除了学习什么也不让孩子干,都由父母包办。我们生怕孩子做不好而耽误前程,我们不知道这种担心其实是对孩子极大的不信任,就是觉得孩子不能独立完成此阶段的成长。这有点让人觉得,妈妈和孩子又粘在一起了,好像退行到了共生期,甚至让孩子再次回到了自闭期。为了学习成绩,我们关闭了其它向外成长的窗口。这种状态下的妈妈感受到的是焦虑不是孤独,孤独是失去链接的状态。这时的妈妈整体天和孩子粘在一起,无法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妈妈需要孩子符合自己的想象,不能忍受差异。我们可能忘记了,孩子的成长是自然而然的过程,不需要别人太多的干涉。我们也忽视了一个人的成长是身体、心理和社会性多方面的综合发展。我们还忽视了成长发展是多维度、多方向的发展过程。 度过青少年时期,我们进入成年期。这个时期人们通常离开父母开始外出求学、工作、建立父母以外的亲密关系、然后结婚生子等。这个时期发展出了与父母保持亲密但又相对独立的能力。婴儿期亲子关系的质量影响成年期的适应,往往,早年亲子关系好的,在成年期也是很好的。经常听到有些大学生的妈妈说,我孩子成月四十也不主动来个电话,来电话就是要钱。也有的大学生妈妈说,我孩子一周或三四天总会打个电话来。这就是不同质量的亲子关系的不同表现。当孩子成家立业后,父母就进入了空巢期,如果夫妻关系好,会很快适应,如果,有些父母一心为了孩子而失去自己兴趣爱好者,可能会有比较多的不适应。其实,空巢并不是父母生涯结束的标志,尽管孩子离开了家离开了父母,但,他们还和父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父母依然还在影响着孩子,孩子也在影响着父母。这时候的孩子看上去学识可能比父母多,但生活经验上却没有父母的丰富。父母和孩子的沟通就从讨论学习成绩转移到了社会生活上。好的亲子关系,他们会讨论各自学习工作生活上的经历和感情体验,互相交流互相借鉴。    微信中那位妈妈说当女儿已有了出息的今天,我的心却历经了从未有过的伤痛。我感受到了这位妈妈的痛苦和失落。也引发了一些思考。一是再一次感到终生成长发展观的重要性和终生为人父母的使命感。。二是当你成长到一定程度时,可能会明白,孤独是人生常态。成长就是不断的分离,分离必然引起孤独。一个人一生中必定有些经历和体验无法分享。三是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有或多或少的缺失,都不会那么完美。不完美是常态,重要的是我们有没有保持着自我觉知和不断成长的意识。 妈妈在自我成长中的确需要明白,父母的整个人生都会参与到孩子的连续性成长中,父母要知道孩子成长的的各个时期,什么时候需要全情投入,什么时候需要恰当地退出;明白不同成长时期需要不同的陪伴;明白即使妈妈也是独立的个体,在为孩子的付出中要保持和觉知自己的存在,觉知自己也正走在不断成长的路上。在成长的路上,你是你,我是我,是并肩前行的伙伴,而不是为了你失去自我。如果我们父母不断成长,有比较独立的人格,有坚定明确的价值观。 我们或许可以一方面照顾好孩子的衣食住行和学习,一方面保有自己的事业和兴趣爱好;一方面安顿好自己和孩子的生活,一方面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接济生活困难的亲戚,并且带领孩子去为穷亲戚家做点什么,让孩子更多地了解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让孩子富有同情心,长点人情味儿。当女儿谈婚论嫁时,母女俩可否共同探讨过婚恋观价值观;当女儿与公婆发生矛盾时,母女俩是否可以深入探讨问题的原因,或者妈妈必要的时候给女儿注入一些自己的经验和有益的能量;女儿在千里之外向妈妈求援的时候,是否可以心平气和地告诉女儿,妈妈有妈妈自己的生活,有自己喜欢做的事,你的事情还要你自己去解决;当女儿把大把的财物捐献给非洲灾民时,妈妈能不能试着坦然接受女儿的行为,女儿的事情由女儿自己决定,她是独立的,她有自己做决定的权利;当女儿女婿吃水果饮品,母亲吃剩饭剩菜时,母亲是否想起,在女儿小时候,你把最好吃的东西都给她吃,而你或许吃点剩饭凑合凑合就行了。那时女儿说,妈妈咱俩一块吃,妈妈是不是说,妈妈不喜欢,孩子你吃吧;当女儿一家三口外出度假时,妈妈有没有想到,当年,你们可能也是一家三口外出旅游,让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在家守候,你当时可能觉得,人老了不愿意外出奔波;女儿女婿把妈妈当成没见识没水准的老妈子时,你是否想到,其实我们真的是老了,我们和博士后们比起来真的是在很多方面见识少没水准。我们可不可以在女儿女婿讨论高级话题时,像欣赏中高考时考了高分的女儿那样投以赞许的眼光;当妈妈对女儿有不解时,可不可以告诉女儿自己的想法,母女俩是不是还能像小时候做错题那样,耐心的找找原因。我想说的是,我们的孩子无论走多远他们永远是我们的孩子,我们依然有做父母的责任和任务。 这对母女看上去是缺少这些交流的。造成现在这样的局面一定是亲子关系出了问题,是什么时候出的问题,只有这位妈妈去反思了。我们大家或许也可以引以为鉴,反思一下我们的亲子关系。我认为考上名牌大学非常好,非常重要。但是最好不要以牺牲亲子关系为代价。   这位妈妈说自己没教育好女儿是因为自己文化水平有限,女婿的爸爸妈妈是厅级领导和大学教授,他们教育出来的孩子怎么也和女儿一样呢?她言外之意认为父母是高知高干教育出来的孩子就一定优秀或成功。其实,用世俗的眼光来看,这个女婿在事业上真的是很成功了。为什么这位单亲妈妈用这种口吻来评价亲家呢?因为她也隐约觉得,名牌大学、高学历高职位这样的成功还缺点什么。的确是这样,心理学评价一个人一般不会说什么成功不成功。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内心冲突比较少,大部分时间心境平和愉悦,这就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亲家是高知高干,他们的儿子如他们所期望的那样跻身高知高位了,用世俗的眼光去评价这个教育算是成功的了,这确实也是一个人成功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但从女儿女婿和双方父母的关系来看,他们确实有需要反思的地方。我举一个小例子,让大家看看一个文盲老太太是怎样带孩子的,看从中能感受到些什么不能。我女儿小时有段时间在农村奶奶家生活。有一次,奶奶带着我女儿和女儿的两个小表姐一块去串亲戚,三个四五岁的女孩子只顾争着抢着往前跑,老太太跟不上她们,又很担心他们疯跑不安全,就说,人家大户人家的小姐呢出门都是走在中间,走在前后的都是丫鬟。仨小姑娘一听这话,谁也不往前跑了,都挣着要走在中间。这下,老太太和仨小姑娘就走在了一起,还嚷着要奶奶讲关于关于小姐的故事。这个老太太是文盲,大概在村里看戏时看到小姐是坐轿的,在中间,前后是抬轿的,当然是在前后。大家试想一下,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您会怎么来管理这仨小姑娘呢?高知高干的家长又会怎么做呢?我想最可能的方法应该是讲道理或者直接训斥她们别跑吧。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两种教养方式有什么不同,亲子关系会有怎么样的呈现。 我们说一个人的成长发展受遗传和环境的影响,遗传更多的是生物学方面的,基本上是不可控的。环境包括社会学校家庭,即所有孩子接触到的事物都将对其成长造成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家庭环境是父母的影响,父母的人格是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的。著名的心理学家科胡特曾说,父母对孩子做了什么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父母是什么样子的人。我国现代文化名人丰子恺先生曾说,孩子的教育看的是父母的处事态度和人生感悟。来自中外两个名人的观点是如此相似,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积累了很多暗伤,许多成长任务并没有完成,与孩子相处时,这些问题会再次浮出水面。我们应该选择与孩子一起成长,重新面对人生的问题,寻求答案,完善自己。别把自己的梦想放在孩子身上。父母的整个人生都是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的,亲子关系和个人成长发展一样,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特点和任务,既要做好自己的成长,又要承担起做父母的责任,只有自己不断成长才能更好地做父母。 我谈了这么多,划下重点吧,那就总结成四句话,第一句:成长是终生的,是一辈子的事,是自然而然的过程。第二句话: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也是终生的。第三句话:父母最好不要因为眼前的利益伤害了亲子关系。第四句:当一个人足够成熟,他会知道孤独是人生常态。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