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理学标准解读太上感应篇
2018-10-17 11:28:29
松果小编
西方的心理学,源于历史悠久的哲学思辨,而在东方的中国,在宋代就有一部道学经典,把西方的心理学中的行为学说阐述的非常清楚了,这部著作就是:太上感应篇
解读吉人:
对于吉人理论和太上感应篇,我是比较认可的,还是要从人的角度出发,把作品中的神话色彩先忽略,其用神的目标就是以神秘力量来约束世人,并非真的是神力作用。
通俗一点说,我们平时教育人,要做好人,要惩罚坏人,可是一个人同时具备好坏两种人的特征时,要如何界定是好人,还是坏人呢?
我是有点不赞同这种区分好坏人的观点的,所谓好坏不是绝对的,那么好坏的区分意义就有问题。
那么来看吉人和凶人,首先吉凶是可以同时出现的,也是可以转化的,一个人同时具备吉和凶两种特征,这是可以共存,也是可以选择的,这与人的变化是相关联的。
吉人之上,是吉祥之神,凶人之上是凶神恶煞
那么吉凶的判断标准是什么呢?
吉人和凶人,有时是两类人,有时是同一个人,这需要有明确的可以判断的标准,这个标准,在太上感应篇中,就给出最为直接的答案。
人有五感,分别是视,听,触,味嗅,那么视,是常用的,听和说为一体,触可以归入行为,味嗅可以看成是说的附属,那么在太上感应篇中,就明确了三种意识感觉:语,视,行,集成了五感的使用。
三种意识感觉语、视、行,这是判断用的工具,那么判断标准是什么呢?标准就是两个字:善恶。
吉对善,凶对恶,同样是说话,语善者为吉,语恶者为凶。
而语恶,就会增加人的凶性,这个好理解,影视作品中,恶人的语言是凶狠恶毒的,是出口伤人的,结果这些人的身上存在着凶气,结局往往不是很好!
善的标准,我理解为现代心理咨询技术中的积极关注,古人其实更简单,并且是直指人的内心,一个从心底里散发着善意的人,是可以让人通过其语言风格、欣赏品质和行为方式上感受到的,而一个凶人也是如此,并且在太上感应篇中,非常直白的指出了哪些事做着是吉祥的,哪些事情做起来是凶恶的,既有理论依据,也有事实依据,说得有理有据,理论结合实际,若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探讨和分析,会让人耳目一新,豁然开朗,原来所谓的知情意行,我们的古人很早就已经讲述的非常清晰明确了。特别是在行为的结果导向上,更是给出了判断标准。
我是松果倾听者——心灵之镜【轮回】,好人坏人是外部标准,无法定义完整的自我,而吉人凶人则可以和谐共用,对外人可用,对自己也可以用,自我同时拥有吉凶两种特征,就像一个人同时拥有善恶两种属性,希望这个说法可以解脱那些无法判断自己是好人还是坏人的朋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