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一份被低估的职业

2018-10-11 16:52:41 松果小编

旅行很辛苦,但很多人喜欢旅行。旅行带给人的意义是什么?放下现实生活的压力,接触不同的风土人情,感受不一样的生活。总之,向外去释放自己,探索世界,探索人类。         真正地旅行者并不期待通过旅行一定能得到什么,更在乎的是从日常生活中脱离出来,去体验不一样的心情。如果你特别期待从旅行中得到些什么,反而让人心情紧张,感受不到旅行的意义。                 心理咨询,是一种向内的探索,一段心灵的旅行。久远的记忆,压抑的情感,未完成的事件,幻想,梦,在这个过程中得以浮现和理解,从无意识到意识的转化,带来了心灵的整合和宁静。        那种微微放电般的、略带痛苦和劳累的、欣慰加感激的,有时又情绪起伏的体验,伴随着心理咨询的过程。与内心世界的深入联结,对自我的丰富探索,以及伴随着的新认识和新体验,这些均是心理咨询能带来的独特的、珍贵的东西。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种心灵旅行的价值,只把心理咨询定位为一种治疗症状或痛苦的手段,以为心理咨询只对那些被痛苦折磨地不堪忍受的人才适用,正常人没必要心理咨询。           这,大大低估了心理咨询的价值,也阻碍了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        由于这种狭隘的观点,他们关心的问题往往是:“心理咨询有效果吗?”如果我回答说“有效的”,他们会进一步追问道:“哪,多长时间会起效?”         后续的问题一般较难回答,因为起效的时间点因人而异,既取决于个体本身的状态(个性特征、社会支持、人际关系等),也取决于咨询师的能力,还有彼此关系的匹配性,等等。很多效果在潜移默化之间发生着,甚至在结束咨询一两年之后,才被来访者深切地感受到。          我完全理解这些来访者的心情,毕竟,是症状和痛苦驱使他们前来寻求咨询。而且,花了钱和时间,如果没有效果,那么,他们会为自己这个糟糕的决定而自责。如果是在周围人的反对声中来咨询的,更加会加重内疚。         在进一步展开之前,我要先说明一下,心理咨询是有效果的,这些效果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贴上一个比较权威的研究结论,这是综合了很多心理咨询疗效研究的元分析结果: 【图见封面】 说明:16次咨询至少提供了 50%恢复常态机能的可能性;26 至28次咨询提供了75%的可能性。       在本文中,我更想说的是,心理咨询适合大部分人。找个咨询师,用半年或一两年的时间,花费数千到数万的费用,来进行这种自我探索和成长之旅。这种事情,看上去很奢侈,但其实很值得。特别是一些在错误或问题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更有必要通过心理咨询的过程得到一定程度的重生。        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注重健身、旅行、禅修、养生,甚至为此花费数量不菲的金钱。对于心理上的探索和成长,虽然也有需要,但找个专门的心理咨询师,做一段时间的心理咨询,却仍然是很多人敢想不敢做的事情。            这背后的原因有很多,“太贵了”、“没时间”、“家人反对”只是一部分原因。 来做心理咨询,似乎意味着“我要接受帮助”,或者“我是有问题的”,这可能会伤害一个人的自尊;而不做心理咨询,意味着“我可以自己搞定”、“我很健康”,这维护了一个人的自尊。很多人宁愿自己一直扛着症状,给自己或别人一种表面上“健康”的错觉,让自己过上很糟糕的生活,也不愿意通过心理咨询来改变。但往往来做了心理咨询后,才后悔地感叹说:“为什么不早点来,为什么要过那么多年痛苦的生活?”         正因为这种“病耻感”,很多来做心理咨询的人,生怕别人知道,哪怕是自己的家人也要瞒着,东躲西藏地来做心理咨询。一件利己利人的事情,却成为了见不得人的丑事,成为了弱者的标签。         除此之外,对于不熟悉的新事物,人们往往不够信任。         还记得有一次去某地办事,当接待者知道我学的是心理学时,他露出的那种惊讶又略带恐惧的表情。“心理咨询师会不会看穿人的内心?”、“是不是我什么都不说你都知道我心里是怎么想的?”人们经常会以类似的问题来调侃或质问咨询师。对于医生、律师、工程师等等,人们也许更能以平常心看待,但对于心理咨询师,人们往往会投射神秘的或者可怕的心理成分。          还有人会找出一些心理咨询师骗人的例子。虽然这样的情况确实有,特别是行业初始发展期,但任何职业都有害群之马,极个别网约车司机的违法行为,并不意味着绝大多数网约车司机都是坏的;少数心理咨询师不道德行为,也不意味着大多数咨询师都是不值得信任的。          还有一些更深层的阻碍:害怕暴露创伤和痛苦;对咨询师的不信任;否认问题的存在;害怕暴露痛苦后被咨询师看不起,等等。这些更深层的阻碍本身意味着:当你敢于面对它们的时候,就能带来成长和改变。 其实,心理咨询并非仅仅是“接受帮助”,她更多的是给自己一次自我探索和重新成长的机会。平常,我们更多的是一个人探索,而心理咨询,则是一次专业的、深入的探索。咨询师并非比你优越,或者掌握了多少神奇的心理技术,他们只是在自我探索方面更为擅长,掌握了合适的方法,更能觉察到问题所在,更能发展出有利于心理成长的关系。 正如我在一篇回答中说的:“心理咨询师与普通大众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心理咨询师会去认识与理解痛苦,而普通大众往往回避痛苦;心理咨询师会鼓励带着痛苦过该过的生活,而普通大众幻想着过上没有痛苦的生活。”心理咨询带来了对待痛苦不一样的态度。       我最后还想表达的一个观点,给那些打算做咨询,或正在做咨询的来访者:放下对效果的执着,给自己一些时间、金钱、空间,做一件新奇的“浪费”的事情,跟你的咨询师一道去认识自己。           执着于对效果的追求,反而阻碍了效果的出现,因为这反映了一种抗拒:想早点结束这个心灵探索的“痛苦”之旅,早些回到“安全区域”。这就像那些希望一两个月时间就能减重成功的人,因为他们不愿意放弃习惯的生活方式,不愿意面对改变过程中必然的痛苦。         在感性上来看,人对于成长其实是排斥的,因为“痛并成长”是常态,而人们害怕痛苦,追求快乐。学习、健身、禅坐、节食、心理咨询,过程中或多或少是痛苦的,只有坚持完成之后才会感受到它们的妙处。              我很欣赏这样的来访者,他们能够放下对效果的执着,带着疑惑进入了心理咨询,一做就是半年、一年甚至数年。看上去“傻傻的”、“不精明”的做法,却让他们受益很多。潜移默化间,无论咨询师,还是来访者,都能明显感觉到变化:自尊稳定了,自主性提升了,外在关系更和谐了,与父母的关系改善了,以及情绪状态的稳定,等等。         有些来访者,即使经过了一两年的咨询,似乎没有明显的变化,但变化其实已经发生了,只是他们暂时感觉不到。往往会有结束咨询一段时间后,在遇到某些事情时,他们真正发现,自己跟从前不一样了。               所以,偶尔,我会意外的收到某些来访者带着感激的反馈,类似于:“非常感谢您,我发现自己真的有了变化,我最终选择了我想做的事情,虽然困难,但做自己的感觉真好”;“我与爸爸的关系也改善了,我不再那么恨他了,我真的没想到能带来这样的改变......                 有些来访者可能不会直接这样的反馈,但他们会以一些方式让你感受到,比如某些节日的祝福,写一些心理咨询感受的回答,推荐其他来访者前来咨询,或者在我的文章下间或地打赏......         当收到这些反馈时,我心里很高兴,也很感动。看到自己的工作有了积极的意义,这是价值感最好的体现,也更加认同了自己正在走的职业道路。         另一方面,我很想对他们说的是:“真正需要感谢的是你自己,你勇敢地选择了面对自己,你‘浪费’了金钱进行了这次不一样的心灵旅程,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也是很有智慧的选择”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