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怎么能厌恶您?

2018-08-10 14:36:11 松果小编

        本文写作素材来自于收听【松果FM】App中的公开电台而写,标题为《单亲家庭,和妈妈性格不合,总是 ...》,2018年7月19日 ,(部分内容)基于该电台内容进行开展写作。


        倾诉者的略微嘶哑的声音里带着点内疚带着点焦虑,那压抑着的声音里我感受到了她的无奈和痛苦。我似乎已经透过电台看到了那无助的眼神和低垂的嘴角,经过反复的心理斗争,万般无奈下拨通了电台,寻找压抑心灵的出口。


        这个只有24岁的年轻灵魂已经有了年迈的沉重,因为她是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24年以来只在自己初中的时候见过那个应该被称为父亲的人一面,从此便消失而且杳无音讯,与她的生活从此再无交集。


        其实,她的确是一个野孩子,她的妈妈未婚生下她后, 一直在外婆家生活。现在她长大上了大学,在城市里工作,接过来妈妈跟自己生活。


        我瞬间明白是什么让这个女孩有着大于这个年纪的忧郁?一直缺乏父爱长大的女孩,会遭受过怎样的歧视?一路走来,心理上会有过怎样的纵横交错的过往?


        而我更心疼的是倾听者的妈妈,24年没有爱情,没有婚姻,只有一个女儿,她是怎样熬过这些孤寂?也许女儿的幸福女儿的人生就是她最大的精神寄托。


        显然,现在女儿长大了,带着她来到所有农村人都憧憬的城市,过上了舒适的都市生活,也许,在妈妈的心里,这就是最大的幸福。


        可是倾听者未感觉到幸福,因为,她不能容忍自己开始厌恶起自己的妈妈,那个把自己把自己视为全宇宙的至亲,那个牺牲自己全部人生成就自己女儿的伟大母亲, 妈妈是如此伟大如此有牺牲精神,一点点把自己培养长大送上大学......怎么能让自己产生嫌弃的想法呢?


        在讲述的过程中,她自言自语说,“是我错了吗?”,这是她内心潜意识的认错,她在责备自己,而这种对自己感情压抑的心理排斥而产生的内心矛盾,如果得不到排解和疏通,会内化沉淀到更深的意识里,危害自己的心理健康,进而影响到自己的行为。


        妈妈,我怎么变坏了?这才是真正让倾听者感到压抑焦虑和难以承受的心理负担。


        而这个问题,其实在现代的社会里普遍存在着,尤其会困扰那些单亲家庭,以及存在不健康的亲子关系里长大的子女。而父母付出的越多,父母的形象越苦情或者悲情,成年子女的困扰越强烈。父母为自己做出那么大的牺牲,怎么能允许自己产生对父母厌恶之情。而那些在更为传统的父母权威教育下的亲子关系里,父母之命不可违抗,内心里更没有父母会犯错的可能。这些子女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之后,往往会因为时代和教育、环境的不同,形成跟父母不一样的思想观点,会有跟父母不一样的行为处事方式等等。一旦出现了矛盾,或者内心产生了厌恶、不满或者不认同,这时候不管他们内心有多忍让,从心底还是会升腾出那些内疚感。


        亲爱的,放轻松,你未成年的时候,因为心智不成熟需要听父母的,让他们给你建议帮你做决定,而现在你成年了,你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没有人能替你负责,哪怕是你的父母。所以,你可以有自己的三观,可以有自己决定,你可以不同意你父母的某些观点。你的父母就像是你的朋友,没有一个朋友你是全盘喜欢没有抗拒的吧?哪怕是你爱得死去活来的恋人,那也只在您陷入爱河的初期,由于荷尔蒙特别浓烈,而让你情人眼里出西施吧?所以,客观看待你和父母的关系,允许自己感情的自然的产生和发生,这才是健康和正常的。当然要让那些妈宝男,或者精神长期禁锢在父母之命不可违抗的枷锁里的病人们走出这种内疚折磨,确实需要更多的时间和体会,才能让他心理接受这些。


        讲述者继续表达着自己为什么会开始讨厌自己的母亲了。她说,“她都不会自己夹菜,尤其是肉,必须是我给她夹,她才吃,而且一盘菜,我要吃掉90%,她只吃掉10%,我不吃掉也是浪费呀,现在也不像以前还要过那么苦的日子了。”“她什么也不会干,饭菜头发掉地上了,她只会用纸巾把它们捡起来,也不会拖地,什么事情也不做。”“她很笨,我教她也教不会。”“我甚至想自己一个人生活了。”“我上班去了,她就在家里做饭,做得还不好吃,然后就等我回来吃饭。”“我吃完饭她就洗个碗,其他事情都是我来做,她也不会的。然后就各自在各自的房间,我跟她也没有共同的话题,她也不懂。”“从这些描述里我们能很清晰的感受到讲述着的厌恶和不理解。倾诉者不能理解自己母亲的行为,甚至发出疑问“难道她是故意这么做的吗?”


        这位母亲其实挺让人心疼的,她理解自己女儿工作劳累赚钱的不容易,所以她恨不得一分钱掰开两份来花,她想把好吃的留给自己的女儿,因为她不赚钱,她不想拖累自己的女儿。当咨询师问她妈妈是否想跟她在一起生活,倾诉者说,“农村人每个人都想到城市生活, 农村生活多苦呀。”然后她又自言自语到“外婆和外公在老家,妈妈肯定是不想回去过苦日子的”。


        到这里,我不知道你们是怎么想的?你能理解这位年轻人心里的想法吗?她是孝顺妈妈的,否则不会把妈妈接到城市里来生活,更不会因为对妈妈产生厌恶情绪而感到难过。可是,问题在哪?

问题还是在两个人的情感沟通上,妈妈是否真的愿意在城市里生活呢?关于这个话题是不是应该跟妈妈开诚布公的聊聊?也许妈妈觉得女儿需要她的照顾,也许女儿觉得是妈妈需要跟她一起生活,其实她们各自的心里都是想过各自的生活,这也不一定吧?


        所以,需要母女两人坐下来好好聊聊未来的生活方式。如果是妈妈想回家,那么就让妈妈回家,可以想办法提高一下农村的生活质量。如果是妈妈想要留下来,可是因为习惯了农村的生活方式,没有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而让女儿感觉到看不惯了,就可以来出来互相聊聊。就像妈妈教女儿走路说话一样的耐心去教自己的妈妈学会城市生活的家务活。


        而在整合对话里,女儿没有关注到妈妈的精神生活,在女儿上班的日子里,妈妈在家里做什么呢?是不是可以丰富一下她的生活内容,找回一些她年轻时候放弃的一些兴趣爱好。


        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其实也是需要引起关注的了, 在你功成名就独立之前,妈妈的付出是很有存在感和价值感的,当女儿长大了独立了,当周围的环境生活规则都发生变化了的时候,妈妈觉得无所适从,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了,会丧失那种价值感和存在感,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排解和疏导,会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显然,在倾诉者咨询的这个问题里,除了女儿的心理需要疏导,妈妈的心理需求才是更需要关注的。


        “妈妈,这么多年了,谢谢您为我的付出,女儿长大了独立了,能赚钱了,能过更好的生活了,所以您不需要那么省了,现在是肉大口吃的日子。”


        “妈妈,您辛苦培养我那么多年,我们终于在城市里过上好日子了,您也该放松享受一下,如果您还是过以前的苦日子,会让我心里酸酸的,没有报答您的成就感。”


        “妈妈, 咱们现在要换一种生活方式,把家里收拾得利利索索干干净净的,这些工具都是这么用的,我来教您,你可以运动运动锻炼身体。”


        “妈妈,您带着我这么多年一个人一定放弃了很多梦想和兴趣,现在我也独立了,您可以去做您想做的事情,有什么兴趣爱好,捡起来,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吧。”


        “妈妈,我长大了独立了,我怕妈妈想我和孤独,所以带您来城市跟我一起生活,如果您喜欢农村的生活您可以回去,不用担心我,我长大了独立了,可以照顾自己了。”


        把这些话跟妈妈说了,倾诉的所有问题,也许就都不存在了吧?


        让我们放下各自心里丰富的想象,我们说一说,聊一聊,也许会:风轻云淡,岁月静好。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