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决定了咨询的效果

2018-08-10 11:24:12 松果小编
转载吴涵锋精神分析心理咨询师 今天瞥到一部电影中的片段: ……母亲一边手忙脚乱地翻找着东西,一边还往嘴里塞着吃的,孩子问:你为什么总是这么匆忙?妈妈答:因为我总是有数不清的事要做,Blablabla…… 电影中的这个妈妈,整个生活正如孩子一针见血的概括——“总是这么匆忙”。可惜孩子堪比治疗师的精准反馈,并不能引起妈妈的反思,而是相当熟练地祭起“合理化”这个法宝,将这个可以通向内心的提问,无意识地糊弄过去了事…… 现实生活中类似场景并不少见,孩子的思虑有时简单清澈——还真挺接近一个高水平治疗师的内在状态,所以无忌童言也可能正是灌顶醍醐。不过正如这电影中的情节发展——童言无忌的结果往往不是听者从善如流,而是一顿胖揍……醍醐灌顶,也常常被感知为兜头的一盆冷水…… 所以谁才能决定改变的发生?提问的、还是回答的人? 有两种相反的场景,在咨询中都很常见:一是咨询师说了句什么,当事人表示深以为然,同时说谁谁谁也这么说过,不过咨询师说的时候,感觉就不一样,觉得大受启发云云……另一种是,当事人兴奋地描述,生活中的谁谁谁说了句什么、或者谁谁谁的书或文章里提到了句什么,令他们顿觉豁然开朗获益良多,扔下满头黑线的咨询师在心里默默“抗辩”:喂喂,我早就这么说了呀,怎么那时没见你当回事儿呢?…… 这两种情境的反移情意义这儿不讨论,本文的重点是:当事人有所领悟,不是咨询师能决定的,是他们内心是否足够接近那个“领悟”决定的。换言之,果子没熟摘也摘不下来、或者摘下来也不能吃;反之瓜熟蒂落,不管咨询师摘不摘,当事人自己也能捡着! 所以结论是:咨询师不是被雇来“摘”果子的,而是被雇来“种”果子的。所以我们该想的,不是怎么做才有“收获”,而是怎么做才能培育好那片土壤、那颗果树,that'sall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