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下来,换一种思维方式

2018-07-05 05:29:32 松果小编
有这么一则新闻,一个26岁的妈妈,在怀孕5个月后被查出癌症晚期,她毅然决定生下孩子,放弃治疗的时机。 众人纷纷感慨母爱的伟大。当然这件事对于母爱伟大的证明作用也确实直接生动! 然而,从人性出发去赞叹她的爱心就很少看到。 好像是因为她是一个妈妈,所以这么做才天经地义。 我在想,是大家都觉得妈妈肯定都是这样做的吗? 现实中所有妈妈都会如此选择吗? 不一定,应该还是有些妈妈会轻易跑去做人流; 还是有些妈妈把孩子直接做人流拿掉, 还是有些妈妈把自己孩子当摇钱树,不断压榨孩子的价值:比如张韶涵的妈妈等。 那为什么大家在面对这个新闻时,最先想到的都是妈妈这个身份呢? 这就是刻板效应了。它是指对某个群体产生一种固定的看法和评价,并对属于该群体的个人也给予这一看法和评价。 在中华文明中,“慈母”、“田螺为仔死”,“有妈孩子是块宝”……这些都是耳熟能详的共识。 我们为母亲这个身份找到太多伟大案例来注脚了。 而现实中,母爱确实是普遍存在,而且都十分伟大。 相互印证下,我们在遇到很多跟妈妈身份扯上关系的感人事件时,通常我们都会用“母爱”这个解释。 我们也认为,在妈妈这个群体中,所有的个人也都是具有非常感人的“母爱”的。 我本人也是偏向认可每一个妈妈都特别爱自己的孩子的。 这时候就体现出刻板效应的好处了:它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判断,不用探索信息,迅速洞悉概况,节省时间与精力。 同时,现实生活中,也的确有些妈妈不是那么爱护自己的孩子。 有些人喊着“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样的口号要求儿女去孝顺父母,我个人是觉得很反感的。 先声明,我是提倡要孝顺父母的。但我不支持这种口号。 我认为要真实地去看待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好的坏的都要承认。然后再慢慢让儿女跟父母建立良好关系,才能好好孝顺。 否则对那些被父母伤害过的人来说,还没处理双方的情感就被强迫去孝顺是非常艰难的。 推而广之,我们平时在看待很多事物的时候也是被刻板效应影响到了。 就我来说,比如我听到对方是湖南人,就觉得肯定爱吃辣的跟重口味,但有次还真让我遇到吃的很清淡的人。 比如我写文案的时候,有些引导语觉得没必要,还就真遇到过有人不知道怎么去扫二维码的。 多提醒自己,不要理所当然了。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