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享
2018-06-23 23:09:18
松果小编
案例:小强是一个20岁的男生,因反复检查困扰前来咨询。上高中时,他住集体宿舍,人一次在宿舍发现自己的书包被别人动过,就检查书包里是否少了东西,结果发现并没有少东西,但从那天起因害怕别人动自己的东西,他每天都要反复检查自己柜子的门锁也了没有。这种反复检查和对同学的不信任,使他上课时无法集注意力听课,也影响了他的生活以及和同学的关系。上大学后,他也知道是自己的心理问题,所以很想摆脱这种困境,找了许多心理治疗方面的书看,可是都不管用,反而检查的次数更多了。
本咨询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有治疗方法:主要是让来访者叙述症状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及其具体表现,进行全面评估,确定是认识领悟疗法的适应症后,指出其病是可以治好的。帮助来访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让其认识到他不是被动地接受咨询,而是要采取主动的态度与咨询师密切合作,对于咨询师的提示、解释要联系自己的病情认真思考,不理解的地方要提出来和咨询师讨论。咨询效果的好坏,与他自我努力有很大的关系。最后要求来访者回去后写出对访谈溃咨询师话语的理解,对自己症状的体会和意见,并提出问题以便于下次讨论,以此促进来访者对问题的思考。
第二阶段的治疗方法:一周后的第二次会谈中,小强说了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和生活史。大致内是:上小学时,有一次他和村子里的三个小朋友一起到一个很久无人居住的宅子里玩儿,玩儿过之后身上起了很多皮疹,非常难受,姥姥看见后说可能是那宅子的主人怕别人进去拿他们家的东西,就在宅子里洒了药水,让他以后不要去那里玩儿。发生这件事之后,他就对那种生化武器、生化药物等类的动画片、图书、电影很感兴趣,总在想人类是否能够研究出一种能在空气中传播的毒气或毒药。
咨询师向他解释病的性质,其中人以下对话--
咨询师:你这此年无休止的检查、洗涤,成天胡思乱想,敏感多疑,就像你说的那样,既影响了学习、生活,又影响了人际关系。为什么要这么做?
来访者:我也不愿意这么做,但不查就不放心,一天都安静下来。
咨询师:有谁强迫你去查吗?
来访者:没有,是我自己要查的。
咨询师:你刚才说你不愿意这样做,但自己又坚持这样做,为什么?
来访者:……(沉默)
咨询师告诉他,他的病就在于他心中好像出现了两个人,一个人不愿意多检查,因为太累,没有必要,这是成年的他;另一个则盲目固执地怕别人会害自己而不考虑实际情况非检查不可,不查就非常焦虑,这个人好像是个不懂事的小孩。
来访者说:“确实如此。”咨询师指出:“你的病的核心是恐惧,这种恐惧不符合事实,没有根据,是盲目的。这是幼年时期受过惊吓遗留下来的,在人长大后,这种幼年恐惧一旦因不愉快的事件而被引发出来后,就成为促使你盲目检查的根源,也就是那个‘小孩’。你现在已经是成年人了,对别的事能用成年人的经验和逻辑进行分析、判断,在理性上也认为不必要再这么检查了;但是,由于‘小孩’的力量大,成年人不能完全制服他,就形成当前的矛盾状态。今后要记住,经常想着用成年人的心理去揭发那个‘小我’,不让它再当‘大我’的家,并放弃‘儿童式’的检查行为。”来访者表示能够理解。
一周后的第三次会谈。来访者说:“通过老师的毫无讲解,我明白了一些道理,感到有希望治好自己的病,懂得了自己反复检查东西和门锁,归根到底是一个怕字。”咨询师再一次指出:“你的病的根源在于幼年期的精神创伤。这些创伤引起的恐惧在脑内留下痕迹,在成年期遇到挫折时会再现出来影响人的心理。你现在已是成年人,也认识清楚儿童恐惧的真面目了,你要主动放弃儿童式的行为模式。”
第四次会谈时来访者说:“上次会谈时听了老师的解释,觉得有道理,自己的恐惧表现确实像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在这一周里,每当自己想要检查时,就想起老师讲的老虎咬耳朵的例子,不把自己当做小孩来吓唬,因此,感觉症状减轻了,检查也比以前少了很多。”咨询师向他举了几个已经治好的案例,鼓励他要“下决心不做儿童心理的奴隶”。同时还帮助他逐渐放弃其病态的生活方式,走出病态心理和行为方式的牢笼,从更加成熟、全面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以达到治疗和目的。
案例分析: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认识领悟疗法治疗的要点是使来来访者认识到他们症状的核心是恐惧情绪。如害怕传染上重病而反复洗涤,怕出错反复检查等等。要让来访者认识到这种怕“万一”的想法是幼稚和不符合成人逻辑的思维方式,是儿童式的恐惧。要鼓励来访者站在“大我”的童言立场上,随时揭露“小我”,尽可能地放弃为解除儿童恐惧而做出的无意义的行动。这对于来访者领悟其心理的幼稚性、达到心理成熟的转变是非常重要的。一旦来访者明白了症状的真正意义,就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症状也因为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而消失。这种由无意识到意识,由不知到知的心理状态,便是心理分析所说的领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