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那些事

2018-06-18 15:00:15 松果小编
抑郁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既有生理因素,也有后天体验所导致心理因素,任何强调上述单一方面因素的理论都将遭到强有力的驳斥。 从生理因素方面来说,大脑神经元由神经突触相连接,5羟色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为重要的神经递质,当这些神经递质数量减少,导致兴奋性下降,就是抑郁状态。生理现象是精神科医生所关注的课题,医生因为所受教育和培训的影响,始终将“病症”以解剖学上的器质性病变为疾病的唯一评判标准,但以目前人类掌握的医学知识并不能从本质上解释大部分心理疾病,如上所述那些神经递质数量减少又是什么原因所致?是遗传素质(基因)的因素所致?物理或化学创伤导致的器官器质性病变?还是认知(记忆,思维过程)和性格原因?我想这些因素都是不可否认的,仅仅从内分泌来解释是不够的,抑郁如焦虑一样是人类情绪的一种,然而情绪是由生理唤起(如,去甲肾上腺素分泌所致心跳加快,血压上升等生理反应)加认知标签所决定的。正如恐惧(焦虑),愤怒,兴奋这几种情绪的生理反应事实上并无什么区别,但是人们的主观体验却大为不同,其原因显然并不在于生理层面而是人们对这几种情绪的认知标签的不同。假如一个靠近异性就会焦虑的女孩,仅仅去关注其情绪的生理层面而不去探究其经历和认知情况是无意义的。 从心理学角度来解释抑郁归纳起来是自我接纳的问题,进一步来说是心理结构中掌管道德和理想的部分(超我)对于真实的自己(自我、本我)的不接纳所致,事实上这种不接纳往往可以理解为是对自我的责备、攻击、鄙视,自我失去了被“爱”的灌注,并持续受到来自超我的攻击,且由于攻击来自内部因而自我无法逃避和解脱,最终走向自我毁灭来寻求解脱。单纯的心理学理论也并不能完全解释病理性抑郁。以糖尿病为例,糖尿病本身并不遗传,但是在一个家族中往往容易发现确实存在“遗传”现象,其实糖尿病遗传的是“易感基因”和不良的饮食甚至心理习惯。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同样饮食习惯不好的人为什么有人得了糖尿病,有人却没事,这是生理因素存在的证据。 综上所述,抑郁往往是生理和心理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并不能以单一纯粹的理论来解释和应对,在中度以上的抑郁情况中是需要进行药物治疗结合心理治疗的。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