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万事不求人”处事原则?——CBT知识普及

2018-06-13 09:51:55 松果小编
案例:小宇是位金融专业大学毕业生,从大四开始就为找工作忙碌着。春节回家,听得父亲说自己有位中学同学在本地银行工作,便希望父亲找找这位老同学,帮忙安排自己到银行工作。结果父亲的反应让小宇非常意外:父亲要他凭自己本事找工作,不要想到找关系,不要去求人,而且父亲还说自己这辈子就没有求过人,也走到了今天。小宇心想:班上那么多同学都是通过父母关系找到工作,为什么自己就不能利用父亲的关系找工作呢。父子两人便因为求人安排工作的事情争执起来,最后闹得不欢而散! 其实,求助本是人解决自己面临问题的一种有效方式。当你遇到一件事情自己搞不定的时候,最好的方式就是向有能力的人求助,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但有人却把“万事不求人”作为立身处世的原则,其原因是什么呢?   答:从认知行为疗法(CBT)的角度看,这类人的心底里认为自己是无能的(核心信念),他们认为一旦向他人求助就显得自己无能、没本事,没有面子和尊严,于是便试图通过自身努力(补偿策略)来达成实际目标。 心理健康的人认为,做事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对策。一般情况下采取自身努力“不求人”策略,在自身努力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尝试应用“求助”策略。 大家需要知道,没有人是完人,只凭自身努力能够搞定一切事情,求助是非常正常的解决问题策略。求助不意味着自己是无能的。 当遇到问题需要求助的时候,心理不健康的人依然采取“不求人”的自身努力方式,问题就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实际上如果小宇父亲采取求助的方式,儿子的工作也可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因此,当一个人把“万事不求人”当成做人原则的时候,其实已经暴露了自己心理不健康的本质——即他的核心信念是无能的,而不是有能力的。他们把“不求人”作为防火墙,避免暴露自己无能的信念。其实他们应当知道,自己和别人一样都是有能力,但都不是全能的。 其实,除了上面说到的“不求人”以外,生活中还有许多人坚持“吃亏是福”、“不欠人情”、“对人友善”、“坚持原则”等做人原则,并把这些原则应用到生活各个方面,这样做其实也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这些做人的原则在一般意义上(就是多数情况下)没有错,但如果我们把它应用到生活所有方面,即所有人或所有情形中,就是一种心理不健康。 因为,心理健康的人做事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对策,不同情形应当有不同策略。把做人原则绝对化,其实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