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原生家庭--爱自己

2018-06-05 22:17:44 松果小编
深夜,弟弟躺在沙发上睡着,只剩下我和母亲的聊天声。   “这么多年来,感情路上一直磕磕碰碰,似乎自己总会喜欢上那些会伤害自己的女人,让自己疲惫,让自己绝望。”我有些伤感的说道。我知道我只是再重复着自己在原生家庭中感受到的那种痛苦。   原生家庭,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和理解这个词汇。   原生家庭指的是父母的家庭,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家庭,这家庭的气氛,传统习惯,子女在建立新的家庭或感情时,会延续原生家庭的某些模式。   人从原生家庭的经历中,没有获得满足的情感,甚至父母的评价标准,延续到他的情感,延续到他的婚姻里,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果在原生家庭中牺牲自己的需求和期待,去换取父母的认同和关心,却求而不得,就会把这种模式延续到他日后的情感,家庭甚至亲子关系中,甚至导致相同悲剧的结果:求而不得。        父母把所有的注意力和关心放在孩子身上,这是很多人眼里的父爱母爱的样子。在这种情感浓度过高的父爱母爱中,作为被爱的孩子,却有着完全不同的体会。   1,父母无私的爱我才是是爱,我有自己的需求是自私的,羞耻的。   父母是孩子的模板,父母全身心为孩子好,最糟糕的一个影响就是:父母的价值观里为自己而活是不被允许的,是自私的。 孩子会被这种价值观深深的束缚,对自己的情感需求感到内疚,羞愧于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需求。    2,我的存在是有罪的,我是父母的负担。   人生是一个不断经历丧失的过程,失去父母的理解,失去爱人关心支持,自己理想的失败,期望落空等等,人的成长需要面对这一切会导致人感到痛苦的经历。成为父母,不能为自己而活,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对孩子来说便把父母遭受的痛苦都归因在他身上,孩子会感到父母如此痛苦和愤怒全是因为自己,带给孩子巨大的罪恶感以及对自己存在的否定。 父母逃避了一个事实:没有孩子的时候,父母本身依然不幸福,反而孩子的存在让父母感受到被依赖的价值感,逃脱了感受到自己生命空洞。   3,让别人失望,是我的错。   父母“为孩子好”的背后,我们认为存在着一个软要求:你要成为父母期待的样子。 每个成人都讨厌听到,别人的员工或老板怎么样,别人的妻子怎么样,别人的老公怎么样,别人家里怎么怎么样……等等。 没有人不愿意把自己拿来与其他人对比,甚至说厌恶亲近的人拿自己与其他人对比。 当为人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却不自觉的有了“别人家的孩子”的概念。 别人家的孩子这个概念,让父母看待孩子时,却总是不自觉的不满意。孩子很听话,总感觉少了点主见;或是孩子很有主见,却会感觉不够懂事;或是孩子很体贴父母,遗憾学习却不够好;或是孩子学习不错,不满挑衅父母的权威…… “我让父母失望了,而父母是为我好,所以都是我的错。”                              当这些影响伴随着人进入她的感情世界   1,无论我怎样你都爱我,才是真的爱。缺乏带有尊重自己独特性的爱,导致无法把恋爱的对方看做一个有自己感受和情绪的人,如果对方表现出对自己的不满意,或不如自己的期待,会变得怀疑对方是否真的爱自己。 2,我为你好,全心全意的为你,若你不爱我,我会很受伤,甚至不再相信爱,但爱对方的方式永远使用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而不考虑对方真实的需要。 可以说完美的复制了父母爱自己的方式:“我为你好,但不会考虑你想要的是什么。如果你不爱我,不想我所期待的,我会伤心难过并认为你无情,没有良心的。” 3,爱一个人就要为其付出,甚至不要考虑自己的感受。另一方面又因为没有获得满足而备受煎熬。 4,把满足自己的需求看做爱,爱本质是喜欢的升华,喜欢一个人的开朗,喜欢一个人的自信,喜欢一个人的干净,喜欢一个人的温和,喜欢一个人的认真……,把需求看做爱,会让人陷入只考虑他是不是对我好,满足我,失去了真实的喜欢一个人的能力。 5,自我情感的扭曲,渴望他人陪伴关怀的时候表达出来的是“我爱你,你怎么可以不爱我。”无法坦然的承认自己的情感需求,只能以“质疑对方的爱或谴责对方的自私”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原生家庭的影响就像一个轮回,父母为孩子而活,又不能接受孩子不如自己所愿。孩子的灵魂被两种矛盾的情绪割裂,情感需求既没有获得满足,又愧疚着为自己而活。进入恋爱中无法相信自己值得被爱,无法真实的爱一个人,又无法相信一个人真实的爱自己。有了孩子,这一轮回又在自己的孩子身上继续……   很多人会愤怒:把自己身上的一些问题,归结于原生家庭的影响,这是逃脱自己的责任,甚至说是一种不孝的行为。 会有这种想法的人往往会认为:谁的错谁负责,把原因归结到原生家庭就是把责任推卸给父母。 我们谈论原生家庭,是建立在这样一种思想之上:无论谁的或者什么原因,导致现在的状况,都需要我们自己去处理。   归因,只是需求一个答案,明白事情为何发展成现在的样子,又会如何继续影响我们的下一代。   父母无法为自己而活,把自己当成孩子的全世界,无非只有两种结果:孩子可悲的发现自己世界只有父母的意志或是父母痛苦的感到自己被孩子抛弃。   打破这场轮回的游戏,只有某个人可以勇敢的面对自己的需求,能承担得起内心的内疚而不妥协的坚持自我,爱自己确信自己值得活成自己的样子。   我们谈及爱自己,是在讲接纳和尊重自己的情感需求,不把“对关心,尊重,理解,陪伴的需要”看做一件羞愧的事情。 因为允许自己拥有这些,我们便可以允许别人拥有这些。   我知道,我会“哀伤,愤怒,不满”,我便能接受别人也可以拥有“哀伤,愤怒,不满”,所以允许我的爱人与孩子对我有愤怒,不满。因为这是人性的规律。 我承认我拥有人性具有的一切情绪,我却是我自己情绪的主人,不会因这些情绪而去刻意伤害别人,同时我相信我的爱人与孩子孩子也可做到。   我知道,为了实现自己的追求,走在自己选择的路上,一定让某些亲近的人失望,甚至伤害到其他人,也许有人认为这是自私,我却知道这是我的真诚。 对于我的爱人,对于我的孩子我真切的失望他们勇敢的追求自我,而不是顾忌我的感受,而抹杀了自己内心的渴求。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