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懂的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连载二
2018-06-04 11:58:49
松果小编
我们继续从昨天的那个视角,来尝试着说明一下这个问题。
为什么我们会陷入一种靠自己所谓的努力来麻痹自己的现状呢?
我们接着从上一次我们自己预设的那个模型看起,我们继续将其抽象化:所谓的两堵墙上的猴皮筋,其实就是代表了两种力的象征:一种是我们追求更美好,渴望追求更美好的生活的驱动力(追求未来的幸福);而另一种驱动力就是完全受本能驱使,以及时行乐为主要目的的能量。从整体来看,我们就是陷入了这两种驱动力编织下的动力结构,我们深深陷入其中不能自拔,渴望通过这种动力结构,不断地建立起以它为基础的高层建筑。然而,现实是地基不稳,高楼大厦终有坍塌之时,这种不稳定的结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1)没有创造力。以这种结构为导向的思维模式很明显是没有任何创造力可言的。科学实验证明,一个人是否拥有十足的创造力,对于一个人的幸福的持续是有着很大程度的影响的。每当我们陷入这种结构当中,可以说我们的目的是解决问题的。这个时候,你的减肥的目的,将变得没有那么高大上。其实,在这个时候往往驱动你真正减肥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而是为了不让自己因为肥胖而影响身体的健康,不让别人因为自己的肥胖而嘲笑自己,或者以其他目的为导向的动力。总之,目的并不单纯,但是这样也无可厚非。一个发烧生病的人,往往去治病并不是因为害怕影响健康,而是规避发烧的痛苦。但是这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极大地限制了创造力的发展,创造力的缺失没有让驱动人向上的动力减少,但是却减少了去该驱力的利用程度。
(2)路径规划错误。我们提到的模型,它是不稳定的,总是在两种力量之间摆动。主要是因为,没有规划好属于自己的最小阻力之路。也就是没有达到一个两者之间的平衡。所谓的最小阻力之路,就是符合自己的实际,不空的同时目标也过于低。这句话虽然简单易懂。目标过于小,很容易达到,也不满足自己的需要;过于空、大也很难达到,不容易实现。所以要追求两者之间的平衡。看似很好理解,但是具体实际规划,评估自己的现状,能力,资源等都是问题所在。
埃塞和比亚的饥荒救援,和波士顿的道路规划就是截然相反的例子。
波士顿的道路规划是牛的行走的路径拓宽形成的;埃塞俄比亚虽然救援物资很多但是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那我们就来介绍一种更高的结构性张力,来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也是一种结构,两种力量。自己的愿景和对于现实的评估。不同的是,这两种力的结果导向以及能量的差距都是促进自己行动的。
其实就是一种思维的转换,大家还可以以减肥为例,慢慢体会这种思维方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