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就是不想写作业,想出去玩,怎么办?
2018-05-28 09:10:03
松果小编
昨天在群里,看到有位家人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鼓励孩子在界限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界限”怎么定义?我家孩子我希望他做完作业去玩,可他就是不想做作业,就是出去玩,我怎么办?
说说我个人的理解:
人的身体本身就是一个系统。身体的各个部分协同工作,才能完成一件事情。那如果这件事情只对身体的某个部分有利,对其他部分不利,身体是怎么选择的呢?
比如一个垃圾场的工作人员,他的手抓的是垃圾,眼睛呢,要配合手,完成垃圾的清理和分捡工作,那么这时候鼻子好像没事干吧?不但像个摆设一样,还要忍气吞声闻臭味儿。这时候如果鼻子说:“你们清理垃圾跟我有什么关系啊?我拒绝这个味道,我走了。”那么恐怕我们永远都享受不到干净整洁的城市环境了。
因为鼻子明白,虽然臭味儿不是他愿意选择的,但此刻他存在的意义在于,通过协助身体其他部分的工作,达到城市整洁的目的。所以这种暂时的忍耐,是必须的。
保证人的身体系统正常运作的前提就是协调,配合与支持。如果身体的某个部分出问题了,整个身体都不能正常工作了。
家庭系统也是一样的。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尊重,互相支持,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其主观能动性才能发挥出来。家庭系统才能够正常运转。
而界限,是为系统服务的。就像交通规则是为了保护每位司机的权利,保证交通系统正常运行一样。家庭成员之间的界限是一种心理边界,既保护了每个人独立的自主性和归属感,又能在需要支持和鼓励的时候得到支撑。这种有弹性的,互相滋养的关系是整个家庭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的前提。
“我希望他做完作业再出去玩,可他就是不想做作业,就是出去玩,我怎么办?”从您的文字中,我感受的到您的不安和焦虑,孩子不做作业您感觉失去了掌控性,只有作业做好了,您才能安心。
从界限的角度,当您有了“孩子应该做完作业再出去玩儿”这样的念头时,您已经越界了。当然您也知道,做作业是孩子的事儿,但是从内心层面来讲,您那份放不下,也是真实存在着的。
我们不否认这份感受的存在,但是我们首先承认,我有这样的放不下,我现在暂时还有些无力,不知道该怎么办,但我知道这是我的事儿,是我接下来要去学习的功课。这时候界限就平衡了,因为您意识到焦虑也好,担心也罢,是您自己的事儿,您选择了为自己的情绪负责,而不是通过控制孩子的行为去满足自己的安心。您的这个选择,为您接下来通过学习,体验到的更多的可能性打开了一条光明大道!
那么,我们怎么样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呢?
接下来更多的我们需要通过互相沟通和探讨来得出结论,而不是通过我个人的想象和猜测。因为即使每个行为表面看似差不多,比如“不写作业”,“玩网络游戏”,但是深层次的原因也是千差万别的。因为这些行为只是具体表现出来的一个点,而这个点的根源在于父母长期与孩子的互动中形成的各自的想法,信念,以及整个家庭环境的互动方式等等。这个点是在家庭互动关系中的一种呈现,要解决这个点的问题,首先需要理清家庭相处关系的问题。
而家庭教育之所以可以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也正是因为人性中有一些共通的地方,有一些规律可循。我这里提供给您一些在孩子作业问题上普遍性的规律,供您参考:
1. 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受过创伤。就像被蛇咬过,连绳子都害怕一样。所以解决问题不是从责备他害怕绳子入手,而是从化解被蛇咬的感受入手。
2. 婚姻关系不和谐。如果父母之间经常有矛盾,又不能很好的调和,孩子的心灵会缺乏安全感,如果把父母比作天地,孩子就是天地间一个小苗苗。在孩子的心灵深处,最不重要的就是成绩,最重要的就是父母。
3. 亲子关系是否融洽。士为知己者死。如果孩子对妈妈这个人不认可,妈妈说的话,孩子内心会有强烈的冲突。听妈妈的,违背了自己,听自己的,又伤害了妈妈。
4. 孩子用对作业的态度,向父母表明,他有一些需要没有被满足。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规律,有待我们大家一起慢慢探索。
“鼓励孩子在界限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这句话里,“鼓励”和“尊重界限”是手段,“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目的。手段怎么才能用起来?当您做饭的时候,您想的是我要给全家人做晚饭,内心是享受这个付出,才能很自然的去拿起砧板和菜刀对吧?
那么,做饭这个过程,是不是您把着眼点放在了让全家人吃上可口的饭菜上,您内心就很享受?这就是爱。
教育孩子也是一样的。孩子现在不写作业让我生气,那是因为我们过去错误的对待孩子所造成的结果。现在这份委屈和难受是我们必须的承受的。我们自己种下的因,我们自己得接受这个果。当我们允许这个事实存在的时候,我们的力量就大了一点点。
这一点点的力量用来做什么呢?用来支撑我们从问题的本质上找到原因,从整个家庭系统入手。一旦我们把关注的焦点从孩子身上抽离出来放在自己身上,智慧就来敲门了。您现在已经在这样做了,所以,祝贺自己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