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小感:人事分开,尊重孩子
2018-05-28 09:06:40
松果小编
今天在书上看到一句话,发表下我自己的个人观点——
“自我的正常发展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无条件的尊重和自尊。其中,无条件的尊重是自尊产生的基础,因为只有别人对自己有好感(尊重),自己才会对自己有好感(自尊)。”——摘自《当代教育心理学》
在家庭教育中,我的理解是,只有父母对孩子做到了无条件的尊重,孩子的自尊才能建立起来。父母对孩子有好感,孩子才会对自己有好感。
父母怎么尊重孩子呢?孩子身上明明有那么多的缺点,不足,和问题,不批评,让问题继续,那还得了?
父母之所以无法尊重孩子,一来是父母自身的自我价值感不足,这是父母自身需要去成长的部分;二来,因为不了解,把事和人混为一谈了。
事情做的不对,与人格本身无关。批评孩子,批评的是事,而不是人,孩子就能感受到尊重,问题也比较容易解决。
比如孩子没有收拾房间,如果父母说:“我看到袜子在沙发上,我很不舒服。我希望袜子放到洗手间!”这时候孩子的关注点在放袜子这件事上,从父母的语言中,孩子感受到的是尊重。那么积极的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就比较大。而且,孩子在被父母对待的过程中,学会了尊重,同样会自然而然地把这种与人相处的方式运用到与老师,同学相处的过程中。那么相应地,他自己也会得到来自他人更多的尊重。
但是如果父母说:“把袜子放到洗手间去,就知道乱扔,什么时候能长点记性?”这就是对孩子人格的否定。孩子感受到的是父母的排斥和不喜欢,他会认为自己是个不值得爱的孩子,是个不可爱的孩子。这时的行动是基于恐惧,毕竟挑战父母的权威后果是很严重的。那么同样地,他在被父母对待的这个过程中,学会了用训斥,发泄的方式对待身边的朋友,得到的也同样是他人对孩子的不尊重。关系进入了一个负向循环。
所以,如果父母希望孩子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和谐,友爱的与他人相处,那么首先要学会用尊重的方式对待孩子,多用内心去感受孩子,少一些道理上的是非对错与评判。
马斯洛认为,人的潜能是自我实现的,而不是教育作用使然。孩子的自我潜能是成长的种子,教育的作用仅在于,父母为孩子提供一个自由,安全,充满人情味的心理环境,孩子的优异潜能就能够自动得以开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