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浅析

2018-05-11 14:32:43 松果小编
城乡差异在我国积弊已久,与城市相比,农村的收入水平、生活条件、社会环境等方面都有着很大距离。大学往往都设在城市,农村籍大学生在心态和观念都远未定型的年龄,离开熟悉的受家庭和环境,到陌生的环境里开始全新的生活,对于农村大学生来说,这是人生的一次重大挑战;尤其在最能体现城乡差异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上,影响和冲击更为巨大。了解农村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引导他们顺利度过人生的这一改变,从而尽快适应城市生活、适应大学生活,对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和教育质量,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农村大学生在消费方面出现的适应问题 1.生活方式上。传统农村的消费理念以“够用”为原则,衣不求新,能穿就好;食不求精,饱腹就好。吃穿用度只求能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对美观、精细、舒适都没有太高的要求,城市生活恰恰相反,衣食住行样样求美、求精。衣着朴素的农村大学生看到身边的同学衣着时尚、光鲜亮丽,心理失衡在所难免。至于失衡以后如何调整心态,重新恢复平衡就看个体的适应能力了。 2.学习工具上。与高中不同,大学阶段的学习资料和工具已不再只限于书本和纸笔了,大学都提倡学生利用电脑查阅资料、完成作业,有的大学和专业甚至明确要求学生必须准备电脑,个别特殊专业对学习工具的要求则更多更高。对于城市大学生来说,这些都不成问题,可对于农村大学生来说,这就成了一笔不小的开销。一方面是学习实际需要,一方面是不忍父母额外再负担一笔钱,这种纠结也会给农村大学生带来不小的压力。 3.人际交往上。年轻人都很喜欢交往,农村学生也不例外。高中时自由时间有限,同学间的交往无非就是一起做作业、打球、聊天,这些都不需要花钱,但上大学后不一样了,吃饭、K歌、看电影、郊游远足、送生日礼物,样样都需要花钱。农村大学生因担心负担不起这些费用,会有意拉开与城市同学的距离,回避这些活动,长此以往,本来不孤僻的农村大学生也慢慢变孤僻起来了。 4.恋爱花费上。现在的大学生恋爱现象越来越普遍,爱情的春风自然也会一视同仁地洒在农村大学生身上。虽然大学生恋爱相对纯洁,不唯“钱”论,但为了给恋爱创造一个相对美好的环境,博得对方欢心,以此维护心目中的理想爱情,还是需要一定的金钱投入。对于农村大学生来说,学费和生活费已经让家里有很大负担了,再找家里要钱既不现实也不忍心。为解决这一矛盾,他们往往会迫不得已向朋友、同学借钱,但这样日积月累下来只会造成更大的经济困难,长期下去也会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二、农村大学生在消费心理及行为上的误区 1.“我不买”——一味节约,消费不足 近些年物价上涨较快,以武汉地区为例,大学生要维持正常的生活,起码日平均消费20元左右才行。可以笔者在课堂上对学生做的不正式调查来看,居然有10 %左右的学生月平均消费水平在500 元以下。经过了解,这些学生大都来自农村,家境较困难,平时的生活习惯是早餐只吃白馒头,中餐和晚餐也只吃食堂最便宜的饭菜,基本上处于只求不饿着状态,营养不营养的不作考虑,至于其他消费更是能省则省,有个别学生甚至到了影响正常生活的程度。比如有一名女生为了省话费,手机经常处于关闭状态,导致家长和老师经常联系不上。 2.“给我买”—— 盲目跟风,消费过度 与上面一类学生相反,有一部分农村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受周围环境影响,失去理性,不惜向别人借钱或欺骗家人以满足自己强烈的消费欲望。如:一名来自农村的大二学生因手机遗失,不愿使用家里亲戚淘汰下来的老式手机,不惜向同学借款1500元购买新式手机,而这笔钱相当于他两个月的生活费。为了填补亏空,不得已只好编谎话欺骗家人额外寄钱。这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为出,只会盲目跟风,别人有什么就跟着买什么,不考虑家庭实际经济条件,最终的结局是“钱永远不够花”,再进一步陷入拆东墙补西墙的债务危机中,进而严重影响自己的人格独立和个性发展。 3.“我自己买”——多方打工,耽误学业 还有一类农村大学生既抵制不了消费的诱惑,又不愿向父母伸手,选择了第三条路:打工赚钱自己满足自己。但是大学生做兼职毕竟赚钱有限,为了满足消费,这类学生只好同时作几份兼职,这样一来势必影响正常学习和生活。如:笔者就曾经了解到一位家境并不特别贫困的农村籍大学生同时作了三份兼职,赚到的钱并不是寄回家贴补家用,而是用于购买名牌衣物和电子产品。这位学生每天都很晚回来,不但自己休息不好,也影响到其他同学的正常作息;且由于经常因兼职而旷课,期末考试大部分课程挂科。 三、 如何引导农村大学生理性消费 1.培养消费观念  “培养正确的思想观念”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的任务,但由于课程设置等原因,思政教育更多强调“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宏观层面的思想观念教育,金钱观、消费观虽然与“三观”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毕竟较为具体、微观,所以这一块的教育在思政课堂上并没有充分开展,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引导基本依靠父母。而农村大学生受父母自身条件所限,很难得到良好的指引。所以,高校今后应重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将消费观教育与三观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白,金钱应该用来购买有价值的东西,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所以消费方向也应不同。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大家都跟风、从众,别人买什么,自己就跟着买什么。 2. 尊重消费需求 正是由于每个个体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同,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也迥然不同。美国社会学家戴慧思认为:“高速的商业化进程不仅增加了消费者的选择余地,提高了物质生活水平,而且打破了国家对社会生活的垄断”。今天,全社会都在倡导“以人为本”,对大学生的消费也应抱持这个观念,以学生为本,尊重他们的个性选择,因此,我们也不宜过份压抑大学生的正常消费,相反,在购买力允许的前提下,我们应发展其个性消费。 3.加强理财教育 不可否认,大学生盲目消费的现象跟理财意识和能力的欠缺也有很大关系。在调查时,当问及对理财的认识时,很多同学表示陌生。当问及一学期结束后经济情况如何时,大部分同学都坦然承认自己的消费已经超出计划范围,甚至有些同学还需要向别人借回家的路费,略有剩余的同学也想着如何把剩余的钱花完,只有极个别同学有储蓄的意识。农村大学生从小就没有花钱的习惯,理财能力更为欠缺。在当今这样一个经济高度发展的社会,培养和加强理财能力刻不容缓。有人这样说,智商反映人作为一般生物的生存能力,情商反映人作为社会生物的生存能力,财商反映人作为经济人在经济社会里的生存能力。可以说,理财教育是现代教育一个必须提上议事日程的话题了。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