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鸟笼效应
2018-05-10 18:58:34
松果小编
听说过“鸟笼效应”吗?
举个例子,甲方说:我送你一只鸟笼,只要你把它挂在你家里最显眼的地方,我保证过不了多久你就会去买一只鸟回来。
乙方不以为然:养只鸟在家里多麻烦啊,我才不会做这种傻事。
双方以此打赌,甲方买了一只漂亮的鸟笼送给乙方,乙方将其挂在客厅显眼处。
没想到的是,只要有人看见那只鸟笼,就会问乙方:你的鸟什么时候死的?因为什么死的?
不管乙方怎么解释,客人最后还是会说:如果不养鸟,你挂职鸟笼在这里干什么?
最后,人们开始怀疑乙方的脑子出了一些小问题。
乙方为了避嫌,只能去买了一只鸟放在笼子里,这样比无休止的向大家解释简单多了。
这就是所谓的“鸟笼效应”,我们也将其称之为“思维定式”。
简单来说,“思维定式”就是人们在学习工作中,由于经常反复思考同样的问题,时间长了往往会形成固定化的思维模式。
这种思维也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行为模式和思考方式。
在人际关系中,“思维定式”是一种很强大又很顽固的影响力。
故事中的乙方就是无法忍受被别人用习惯思维的逻辑推理误解,最终屈服于强大的惯性思维——买了只鸟放在笼子里。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发生故事中乙方的事情。
我们并不完全是自己的主人,或者说,我们在座位独立个体的同时,不见有内在的特质,也会吸收诸多外界环境因素,最终形成个体的独立人格。
这些外界的环境因素来自家人、朋友、同事、老师、同学,也有整个社会层次的影响。
父母对自我的影响
几乎所有有关人格与自我问题研究的学者都会认为:在父母与孩子的交往过程中,孩子会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学习,在大环境中,最能影响孩子的就是父母。
在幼儿时期,孩子是在对父母的模仿中学会了区分自我和他人,从而学会自我的定义和评价。
孩子对自己的看法,往往就是父母对他的看法。
如果一个孩子被父母鼓励坚持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同时有权参与家庭重要事情的计划决策,那么这个孩子的自尊会非常的高。
反之亦然,一个从小没有自主权的孩子,哪里来的自尊可言?
不仅如此,高自尊水平孩子的父母也会非常重视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
他们会鼓励孩子去发展自己的行为准则,而避免让孩子们依赖他人的判断来评估自己。
这样长大的孩子有属于自己的是非标准,不会人云亦云。
他人对自我的影响
我们已经知道了,每个人对自己的看法是通过我们与他人交往的来的。
心理学家研制指出,一个人的自我是受他人影响的,是由社会决定的。
这种观点最早是由心理学家库利提出来的,他认为——自我,是对他人反应和评价的反应。
就是所谓的“镜像我”的概念。
生活中,我们所处的情境往往并非是我们自愿进入的。
比如,有时我们立志要做一名教师,却身不由己的走到了从政的道路。
这个时候,在这种不自愿的情境中,他人会对我们提出很多的要求。
在这种要求下,我们的自我概念和行为往往会发生很大的改变,这种情况被称之为“心里强迫情景”。
心里强迫情景对自我发生影响表现的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当一个人被当做犯人被抓起来以后,他的自我会发生极大的变化。
无论原本的人格如何,都会在极端的环境中因为压抑变得小心翼翼、痛苦、迷惘。
最终演变为失去所有的自尊和自信,并且以后即使是出狱了,也很难再次建立起来。
监狱中严苛的生活环境会对犯人的自我产生一种巨大的、摧毁性的影响。
总而言之,“鸟笼效应”是人际关系中外在影响与经验的缩影。
它有其积极性的一面,毕竟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先人的经验。
同时,对于它消极的一面我们也要提高警惕。
由于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我们往往会过分的依赖过往的经验,失去创新力、创造力。
这个时候,外界的影响就成了我们发展自身的枷锁,甚至会被有心人操控、利用。
不要拘泥于自己的经验,积极学习新的知识,才能让生活、工作、人际交往更加的顺利。
今天的文章先写到这里,这些简单实用的心理学技巧,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帮助。
心理学并不遥远,它就蕴含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之中。
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心理学知识,只不过没有人特别在意,或者是不了解罢了。
其实,每个人都是一个心理学家。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