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亲子教练沟通技术——发问

2018-04-25 19:29:36 松果小编

很多人回忆自己与孩子的日常互动,感觉急性子的自己即使能主动的慢下来去尝试理解孩子的情绪,但是小孩子的表述却并不能像成人一样顺畅精准。 他们常常又哭又闹,越是安抚,情绪越厉害,耐着性子听,有时也很难懂他们真正的需求,又怕因为错误的猜测,掉进自己的主观想法中。


有效的沟通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反馈和理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听和说,问和答是相辅相成的,在童年早期孩子的认知发展基本是以自我为中心,需求的表达往往是片段的,零碎的,甚至是矛盾的。 对父母指导性意见的准确和理解也逐渐会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作为儿童成长教练,我们需要掌握发问的技术,以便更加精确了解孩子的现状,提升与孩子沟通的有效性,通过发问也可以指导孩子增强自我觉察和积极思考的能力,更加自主地去探索未来的世界。 世界顶尖的潜能激发教练——安东尼.罗宾是很多世界名人的心理教练,他的发声技术也是世界一流的,在他著作的《唤醒心中的巨人》一书当中,几乎全篇都在用发问来引导读者,在他看来,成功的人生就是问自己一个更好的问题,问问题就是在解决问题。 我们说聆听并不像家长认为的听孩子说话那样简单,而教练型发问也需要掌握特别的技巧,下面这些发问很多家长应该都不陌生。 宝贝你看屋顶上是小鸟吗?这张图片是大象吗?你为什么没有考好?你为什么不老实待会儿?你这个小朋友真不听话,我说过不让你玩剪刀吧!你怎么就是不听呢?今天上课你学的什么呀?留作业没有?留了什么作业?写完了吗?等等。


发问的意图一般包括收集信息,明确目标,启发引导,激励对方和挑战对方。 作为一名教练型父母,我们要特别清楚自己的发问意图是什么? 比如像宝贝,你看屋顶上是小鸟吗?这张图片是大象吗?这些方面是对小孩子识别能力的指导性发问,又比如说早餐你想在家里吃还是在外面吃?周六去小区公园玩,还是去图书馆?这两件衣服,你更喜欢哪一个颜色?你想选择哪一位外教老师? 这些选择性的发问可以引导孩子做相应的选择,当然还有更多开放性的发问,比如询问孩子打算怎么完成今天的学习任务,询问孩子学习以来的感受,这些发问答案没有设定和指向,可以让孩子进行积极的思考,促进他们的表达,锻炼孩子的思想。 在发生的过程当中,作为教练型家长,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个就是在发问的过程当中也需要坚持真实透明;无条件接纳;积极关注;共情从而建立助益性关系。


第二个就是我们要减少预设的立场和预设的答案,特别是负性的评价,比如我们如果问孩子,你这次考试成绩明显下滑了,是不是这段时间上课不专心呢? 显然这是一个预示了答案并做了负面定性的发问,这样的问题通常会换来孩子抵抗的情绪,我们最好换成这样的中性发问方式,你觉得这次考试考得如何?有什么事你觉得自己不满意的?你觉得还需要做什么样的努力? 有多少天才的孩子被我们家长坑成了废铁?也就是说我们家长错误的提问方式会造成各种严重的后果,可能会让未来的指挥家;探险家;艺术家;科学家;魔术家;造型师等等毁在我们传统而觉得理所当然的教育中。 让孩子通过教练的发问开启自我的思考,在孩子们的自我概念的形成过程当中,来自父母的信任和肯定,对他们收获自信及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都很有帮助。另外一点是在发问的过程当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要多运用开放式的提问。


苏格拉底在自身的教学实践当中总结出了一套被称为助产师的启发式教学方式,它在给孩子讲解某个概念的时候,并不会直接把概念告诉学生,而是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错了也不立马纠正,而是提出另外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成为一步一步得出相应的结论,这种问答方式被很多后世的教育学者进行发展,提出了问题教学探究式的教学法等等。 而我们的家长经常在日常当中急于向孩子灌输所谓的真知灼见,在发问的方式上让孩子只能做选择,回答是或者不是。比如:你自己的东西经常随便乱放能不丢吗?是不是我跟你说过贵重的东西要放到抽屉里?这样的发问特别容易阻断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他的需要感受,观点经历,兴趣和目标都不能被很好的激发出来,限制了孩子的表达和思考空间,甚至会激发他的逆反情绪。 大家学习了发问的技巧后,可以思考一下我们该如何提高你问我答的模式,训练自己发问的教练技术!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