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练的沟通技术——区分
2018-04-26 11:57:57
松果小编
在上一周听我的老师分享课:培养新型尖子生的战略和战术当中,她从空间维度、时间维度和效用维度,分别讲述了战略和战术的区别,谈到了家长在教育当中应该区分战略与战术。
没有大尺度的战略思维,大家就很容易掉到具象问题里。比如:担心孩子的字写不好,担心孩子睡太晚,担心孩子沉迷游戏等等。哪些问题是孩子发生过程当中的阶段性问题?哪些问题又是与培养孩子适应未来能力密切相关的?
作为教练型的父母,我们需要敏锐的区分能力。
区分能力是本周我们谈到的教练技术四大能力当中最为关键的核心能力,教练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练的区分能力,它就好比一台电脑的cpu。区分的形式,主要包括发问形式,直接指出问题,通过孩子的回应,来厘清事实和真相。让孩子洞悉自己的心态,信念和对待事情采取的模式,提高孩子的自我觉察力,让孩子看到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教练型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当中,通过聆听和发问,对孩子的情绪和行为表现出积极关注和无条件接纳,通过区分去厘清表象背后孩子真实的意图和真实的需要,并引导孩子觉察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以及自己没有意识到的意图上的想法。
区分需要四个维度,第一个就是区分事实与真相。电影《地球上的星星》里,伊夏每次上课都走神,即使是留级成绩仍是一塌糊涂。如果我们只看结果,伊夏学习成绩不好是事实,没有人分析过他的学习吃力背后的原因。不管是父母还是老师,都只是从结果上认定伊夏上学不认真,但作为代理美术老师的尼克,却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耐心的寻找当中,发现伊夏有着阅读障碍的问题,这个就是真相。区分出这个事实和真相,教育的措施也就相应不同了,结果也会产生巨大的差别,之前的问题少年成了画画天才。
孩子在家里拖拖拉拉不写作业是不会写?还是不愿意写?是能力问题还是意愿问题?老师打电话来反映,孩子在学校不听课,是孩子没有学习动力?还是身体不舒服?每天在大大小小的问题中,父母需要反复的打磨和提升区分能力。
第二个是区分事实与演绎。《社会心理学》一书当中谈到社会现实的感知与判断一节时,我们看到了自己对他人,对这个世界的感知,判断,解释和期待,都是建立在我们各种各样的认知模型基础之上,我们的先入之见,会强烈的影响我们对这世界的解释和记忆。
比如周末家长看到孩子玩手机,第一反应就会很生气,然后会说,“每次一放假就看到你整天抱着手机不停的刷屏”,孩子就会扔下手机,气呼呼的回复,“哪里有每次?哪里有一整天,我才刚刚拿起手机你就唠叨”。
很显然,对于孩子在周末假期玩手机这件事的描述当中,家长没有区分孩子行为上的事实和自己头脑当中的演绎,表达言过其实,这就会引起孩子的反感。
第三是要区分渴望与障碍。孩子的表达能力是逐渐发展成熟的,在他们小的时候,自我觉察和自我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的时候,往往并不能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渴望。在父母看来,孩子常常是动不动就闷闷不乐;大哭大闹;发脾气;不合作;不讲道理,简直弄不明白孩子这怎么了?刚才还好好的!怎么哄也哄不好,太气人了!
有这样一个案例可以让我们来学着区分孩子脾气背后的真正原因:有位家长带女儿上游泳课,她让女儿把头发绑上去再戴游泳帽,而女儿说不绑也能够塞进去。家长觉得那样不好,就直接从女儿的手腕上撸下橡皮筋儿,准备帮她绑上头发后再戴泳帽,女儿突然一下就急了,大声说,“我不要扎这个头饰,它不防水”,说着竟然就眼泪汪汪了。这个家长通过聆听并且发问区分,最后明白了女儿是因为另外一件事情不开心,一直在装平静,现在借机发泄哭了出来。至于那根不防水的橡皮头绳儿,女儿流着眼泪,把手腕伸到她鼻子前,因为它是香的,被水泡了以后就不香了。
家长能够区分和听懂孩子话的表面意思和背后需求,才能够深入的了解孩子复杂的内心世界,有的放矢的引导。
第四是要区分目标与成果。是不是经常有这样的情况,我们陪着孩子兴高采烈制定的目标,坚持不了三天就被抛到了九霄云外,而且在行动上出现了很明显的阻抗。如果没有对未来目标和当下成果的区分,我们就很容易掉到盯着娃完成任务的细节当中。
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介绍了教练技术当中的三个技术,下次将介绍最后一项技术回应。
这些技术并不是互相割裂的,需要我们在与孩子的互动实践当中综合运用。在整个家长教练培育过程当中,我们要学习如何运用聆听、发问和区分的相关技术,来引导孩子更好的成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