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日本设计师山本耀司的各种语录在国内流传,几乎被半鸡汤化了。其中这一句流传最为广泛:“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了才会了解自己”。听上去有一种让人回味并且道不明的深奥和神秘感。 其实在发展心理学当中也有相似的表达,发展心理学指出,儿童的自我意识是在儿童与环境的交互过程当中形成的,儿童最直接接触的环境就是周边人所给予的回应,每个生命刚出生时都是觉得自己不好不坏,然后开始不断的向外界发出声音动作,表达需求,如果得到的回应是积极的,就会强化这种情感需求表达的行为,如果得到的回应是负面或者冷漠的,就会逐渐弱化这个方面的表达行为。作为那个撞上后反弹回来的信息,回应的不同,对儿童的安全感和依恋感,甚至自我概念的发展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心理学家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一书当中曾经有过有关回应的精彩阐述,如果可行,对一个人最残忍的惩罚莫过于此,给他自由,让他在社会上逍遥,却也视之无物,完全不给予他丝毫的关注,当他出现时,其他人甚至都不愿意稍稍侧身示意,当他讲话时无人回应也无人在意他的任何举止,如果我们周围每一个人见到我们时都视若无睹,根本忽略我们的存在,要不了多久我们心里就会充满愤怒,我们就会感觉到一种强烈而又莫名的绝望,相对于这种折磨,残酷的体罚甚至可以是一种解脱! 所有前面文章当中提到的家长教练技术并不是相互割裂的,回应就补上了沟通闭环的最后一块。家长就是一面镜子,镜子最重要的用途就是及时反馈,孩子当下真实的状态,令孩子明晰自己当下的位置和状态,看到自身的盲点,认识到自身需要学习和改善的地方,回应恰恰就是最能体现家长镜子作用的一种能力,在教练技术当中回应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回应:必须是真实有依据的,要联系我们所说的区分,区分哪些是孩子真实的行为,哪些是父母的主观臆断,要避免按照自己的想法给孩子直接贴标签,所有的回应都应该是家长教练自身的体验。 第二个回应:是要把握及时有效的回应原则,给予孩子及时又有效的回应,会有利于孩子发展出安全的依恋。发展对周围人的信任感与爱的链接,并感觉到强烈的自信。反之还是会因为感到受忽略而心生焦虑;失望和愤怒。家长们有时候也会发现孩子跟我们说话时我们有一句没一句地回答,孩子有时候会用手推我们说,妈妈你听我说呀,要是,你还是继续心不在焉,孩子就会非常生气,有时候甚至会大哭大闹又踢又叫! 第三个回应:要突出重点回应。既可以是对孩子良好行为表现的肯定,对孩子情绪状态引发的自己的真实感受,也可以是对孩子心态与行为不一致,当下学习成果与之前确定的学习目标之间出现差距等问题的回应。 第四个回应:要立足于给予建设性意见,而不是评判。罗杰斯在《个人形成论》当中说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主要障碍在于我们有着非常强烈的对他人或者其他团体的说法进行评判和评价,赞成或者反对的自然倾向。因此在回应的过程当中我们要避免:打击、发泄、讨好、讽刺,这些都是不正确的回应方式,家长教练回应的应该是体验,就是此时此刻真实的感受,而不是对好坏的标准,更不是好坏和对错的评判。 作为教练型父母,在回应时的注意焦点要始终放在孩子的身上,而不是放在自己身上,回应给孩子的应当是自己的体验,而不是自己的观点判断,比如在听到孩子说话当中有不满情绪时,可以回应:妈妈觉得你有不满情绪,一听到孩子在转移话题或者推卸责任时,可以回应:妈妈听到你是在转移话题,也听到你在推卸责任。而不是用这些带有评判的语句来回应:你别转移话题!你别推卸责任! 回应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聆听到回应的意义,并通过家长教练给出的镜子看到自己的状态,发现自己的问题,而不是证明作为教练父母的自身观点是正确的,而孩子是错误的! 第五个回应:要用积极正面的语言回应。心理学上对别人传递期待的行为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我们在前面谈建构助益性人际关系时就谈到了无条件接纳,积极关注,如果父母经常给予孩子积极的回应,那孩子就会更加的自尊、自爱、自信和自强。 上面就是有关培育家长教练会话技术的四个部分内容。希望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当中采取相应的技术来应对他们的各种情绪问题! (以上四个教练会话技术内容都来自于教学分享)
教练沟通技术——回应
2018-04-26 12:19:38
松果小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