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考第一的孩子,为什么觉得自己无能?
2018-04-04 09:18:18
松果小编
14岁少女肖童。她获奖无数,成绩名列前茅,是一位实至名归的学霸。她是父母眼中的乖女儿,老师心中的好学生。
在《少年听你说》的节目中,学霸肖童讲述了自己的作为学霸的人生感悟。下面是她的演讲文稿(文内附有认知行为疗法专家~郭召良博士的点评分析):
“我开始记事起呀,我就一直是大家口中那个别人家的孩子。小学的时候,我的作文就常常被老师在班上范读,各科考试也是轻轻松松就拿到了一百分。每次考试总分就没有掉下个年级第一的宝座。学校大大小小的活动,我也是超级积极分子。夺得过各类比赛的桂冠。总之样,无论是考试还是比赛,,我都一定会拿着优异的成绩单或者是奖杯笑傲全场。我留给同学们的印象就是学霸、学霸,大学霸。慢慢的,大家给我贴上了一个闪亮的标签,也成了我对自己视为约束的标准。”
【点评:不断取得的优异成绩,别人的掌声与羡慕嫉妒恨,使得她找到了赢得他人尊重和自我价值感的方式。“拿第一”就成了她的补偿策略,也就是证明自己能力的唯一方式和存在的价值感。到目前为止,这个策略是有效的。】
“西安交大少年班那是全国天才少年智汇精英汇聚的摇篮。在听到消息的那一刻,我悄悄地种下了考竞赛班的种子。因为你作为我校的年级第一,承载着那么多人的期望,我怎能不去努力,怎能不去拼一把呢?貌似一切都很完美,尽在我的掌控之中。”
【点评:她沿用过去的补偿策略“拿第一”去应对,考少年班。基于过去经验,对自己充满信心,可结果却并不如她想象的那样。】
“刚开始接触竞赛的题目,开始蒙圈了。我发现我不会,每次我削破脑袋都没有解决的题目,给一个名校的好朋友做。几分钟之后,他就极其清晰的思路给我讲解的时候,我的心里除了佩服,却还是自主的生出几丝绝望。我开始看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我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点评:“拿第一”这个补偿策略在考少年班这件事情上失效,使得肖童产生了消极情绪——悲观和绝望。按照认知行为疗法的观点,患者补偿策略失效以后,负性核心信念就会被激活。对肖童来说,拿第一这个策略在考少年班上失败了,她的“我是无能的”核心信念被激活了,就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但是大家依然说,不要放弃。于是我就去考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结果还是那么不尽如人意,我连对自己的无能而感到愤怒的力气都没有了。”
【点评:尽管如此,她还是在别人的鼓励下,一再发起挑战,结果都没有成功。实际上,她就更加相信了自己的无能。】
“但是现在看来,我其实只是为了优秀给别人看,就像害怕别人对我投来同情和安慰的目光,因为他们都残忍的要求我去面对,我让大家失望的也让自己失望了的事实。”
【点评:肖童不愧是优秀的孩子,通过反思,她认识到自己是通过“优秀给别人看”这样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她最终认知并接纳这样一个失望的事实:自己并不是全能的,并不是所向披靡的,所有的问题都能搞定。】
“只有摆脱他人眼光的你才是更自由更快乐的你。”
“拥抱不完美才是完美的正确打开方式。
“只有不完美的你才是更真实、更完整的你啊。”
【点评:这段话是肖童演讲的精华。她能讲出这样的话非常不容易。从认知行为疗法的观点看,一个人无法做到全能并不意味着自己无能。人都是有能力的,只是人的能力有大小,能力类型有不同而已。因此,当自己考少年班不成功,并不意味否认自己的能力,把自己归到无能中去。正因为如此,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我们能够维护心理健康的唯一途径就是,肖童所说的:拥抱自己的不完美。因为不完美的你,才是更真实和完整的你。】
【点评:一个14岁的初中生,能够从挫折中感悟到心理健康的真谛,非常有智慧,也非常不容易。为肖童点赞!并希望本文能够给家长带来启发。】
作者:郭召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