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折腾自己才是最好的稳定方式?

2018-03-25 07:35:11 松果小编
稳定的工作?不存在的 “我家表妹又准备去考公务员了。” 昨天跟朋友聊天,她如此说道。 朋友的表妹毕业两年,从“国考”到“省考”再到“市考”,连事业单位考试也不放过,可就是考不上,至今一份工作都没做过。 “何苦呢!”我说。 朋友说:“她爸妈认为,公务员不容易裁员,福利好又稳定。” 在老一辈眼中,稳定比什么都要好。在我这一辈,因为家人的苦口婆心,一直跟考试死磕的,不止朋友表妹一个。 但是,在考不上的情况下,不去找其他工作增加工作经验的,只有她。 而且,这世上真的存在绝对稳定的工作吗? 前两年,杭钢集团生产了半个多世纪的半山基地的彻底关停,12000多名员工不得不另谋生计。 年轻人还能去创业,还能转岗,而中老年员工,“宁愿轮岗减工资,也想留在矿上抱团取暖。” 将自己的青春放在日复一日的单调而重复的工作中,心安理得地混日子,却没有想过任何人都可能被时代淘汰,谁更该为此负责? 赫拉克利特说:“唯一不变的是变本身。” 我们经常抱怨,现在什么都在涨价,就是工资不见涨。 同样,世界上一切都在变化,而稳定,代表了一成不变。 所有自以为是安稳的背后,不过是温水煮青蛙。 稳定在带给你安全感的同时,拿走了你的危机感。 你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时,已经太晚了。 为了稳定,你付出了什么? 2017年的最后一个月,中兴网信的主管欧建新被辞退。 42岁的他纵身一跃,从高楼跳下,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和四个年迈的老人。 这一位高学历的程序员,在华为做了8年,在中兴做了6年,有车有房,年薪百万,然而就因为这一次裁员,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很多人都说,是压力在逼迫他去死。 养家糊口的担子全放在他一个人身上,而到了这个年纪,一旦被裁员,就很难再找到一份过得去的工作。特别是研发,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一不留神,就落在时代之后。 人到中年,孩子的学费、老人的抚养费还有各种房贷、车贷,让人身心疲惫。 已经精力不济的你,拼不过二十来岁的年轻人,若然仅是一个谁都可以替代的普通员工,被辞退的可能大大提升。 网上看过一个说法,公司招人就像泡茶,在最好的年纪招你进来,泡光你的精华,然后将变为茶渣的你扔掉。 虽然残酷,但是真实。 华为集中清理34岁以上的工程维护人员、清退40岁以上的研发老员工一事,闹得沸沸扬扬。虽然后来有官方辟谣,但是大部分人都认为无风不起浪。 毕竟公司要发展,需要活力,需要敢拼、能拼的人。 这时候,“公司老人”的技术、年龄、精力等都比不上年轻人。 你能做的对方也能做,甚至比你做得更好,你凭何留下? 除非你是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 但是更多的现实告诉我们,为了这一成不变的稳定,多数人蹉跎了青春,亲手断送了自身的成长。  小区有位阿姨,以前通过关系在一个稳定的岗位上干了多年。 工资一般,不过每天的工作就是填表、整理文件、发呆,轻松悠闲。 这么一份任何人都可以胜任的工作,她却没有丝毫的危机感,每天吃喝玩乐,没几年就被另一个走后门的小姑娘挤走了。 她家里有钱,三十多岁了还当“啃老族”,等她败光了家里的钱,已经四十出头。 这时候,年纪大,又没工作经验,当清洁工也没人要。 如今五六十岁,还是靠着捡纸皮、收买易拉罐为生。 人都是有惰性的,天生向往稳定。 但没有沙子入腹的痛苦,没有不停的磨砺,又怎么会有耀眼的珍珠? 没有一技之长,失业后就没有再就业的机会。 稳定了大半辈子,但失去了生存能力,这也是所谓中年危机的由来。 如此交换,值得吗?  追求稳定,不如使劲折腾自己 是把钱存进银行,得到的利息多,还是把钱投入股票市场得到的汇报多? 前者稳定,可一旦通货膨胀,你的钱就是变相缩水了;而后者虽然有着高风险,但是一夜暴富的可能同样很高。 塔勒布说:“有些事情能从冲击中受益,当暴露在波动性、随机性、混乱和压力、风险和不确定性下时,它们反而能茁壮成长和壮大。” 因此,与其追求稳定,不如使劲折腾自己,在风险与变化中获利。 那么,我们该如何折腾自己呢?  第一点:要有危机意识。 比尔·盖茨经常说,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0天; 俞敏洪说新东方走到现在,再不变就得死; 任正非说他没有成功过; …… 这些大企业家,不是在装、在胡说八道,而是他们每一个人都充满了危机意识和紧张感。 《孟子》有言:“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多想想以后自己有可能会遇到什么,你的意识决定你的行动。 只有察觉到问题,才会生出解决问题的念头。 第二点:了解自己的发展需求,做好职业规划。 只有你自己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职业规划正是基于你的人生现状,你的人生追求,决定了你对职业的取舍: 我的理想和目标是什么?是否切合实际?是否有未发掘的潜能? 我的财务状况如何?选择这份工作能否保证温饱? 我可以为了工作付出什么代价吗?愿意付出吗? 我是否了解你的行业现状,分析过未来趋势? 我是否热爱这一份职业? …… 如果想清楚上述问题,一份让你满意的职业规划基本完成了。 有的放矢,未雨绸缪,人生会走的更顺遂。  第三点:别抱着死工资步入“死亡”。 死工资的“一刀切”,注定你做得好是这个数,做得不好也是这个数。 既然不动脑也能拿到工资,惰性将大大提升,久而久之,创造力就会大幅下滑。 就像在沙丁鱼群放入鲶鱼搅动才能保持前者的活力,有压力才有动力,工资太死,结果就是连带着你的创造力一起“死”。 第四点:充分利用现有的优势,接触更多对你有利的人和资源。 有位做保险的网友,以前她的圈子很小。 直到她发现,周围的亲朋好友都已经买了保险,她再也推销不出去,她终于意识到,自己得做出改变了。 后来她开始主动出击,到处飞,到处跑保险,最后年入千万。 接触和认识的人越多,自己的路才会越宽。  第五点:走出去。 走出去有两个意思。 第一个,世界这么大,应该去看看。 坐井观天这一成语的故事我们都熟悉,长时间待在一个区域,思维很容易就会被环境框住。 多出去到处走走,看看不同的人文地理,有助于视野的开阔,打通思路。 第二个,多做尝试。 毕业于师范的马云,去做中国黄页,后来进军电子商务。那时候谁会猜到,一个数学不及格的师范生,最终成就了如今的阿里巴巴? 这一切,只因他敢于投身与专业截然不同的尝试。 他曾做过小贩、到处求融资,几次失败,依然不放弃。 萧伯纳说:“一个尝试错误的人生比无所事事的人生更荣耀,并且有意义。” 有些事情,不去试试,怎么知道自己不行呢? 第六点:投资股票,不如投资自己。 外卖小哥在送餐的等待时间看《西方哲学史》; 90后环卫工人弹得一手古琴,每日都会利用休息时间看书,从《菜根谭》到《孙子兵法》等,笔记写满好了几本; 保安考到了硕士学位,原因只是希望“提升自己”; …… 在本职之外,多学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技能,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有个朋友,中文专业的师范生,钢琴八级,去应聘语文老师,凭着钢琴知识在一群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原因就是她可以兼职音乐老师。 我们把钱花在买股票上,是一种投资,希望有朝一日能赚大钱。 若把钱放在自身的进修上,同样是一种投资,而且回报是无价的。  生活就如同赛艇,所有人都在争先的情况下,你的原地踏步,就是退步。 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中写到,“人们可支配自己的命运,若我们受制于人,那错不在命运,而在我们自己!” 令自己与众不同,令自己无可替代,令自己更有影响力,方为正途。 真正的稳定来自于自身的认知和能力,希望企业、制度给予永远的庇佑,只是白日做梦。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