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块广告牌)中人物的心理和行为分析
2018-03-23 22:53:04
松果小编
作为本届奥斯卡大热门,《三块广告牌》惜败给《水形物语》让许多影迷十分愤慨,因为早在国内上映前,《三块广告牌》就拿下了国际上的30多种奖项,有人打包票说,今年奥斯卡最佳电影就是它了,可没想到还是落榜了。
电影讲述了一个女儿惨遭奸杀,悲痛不已的妈妈,决定树起广告牌和警察对峙,为女儿讨回公道的故事。
一部优秀的电影不仅是附有深刻的社会内涵,关键在于能够刻画出人性本质。所以优秀的导演和编剧一定懂得心理学和社会学,善于揭示人类的人性,把握人类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对社会环境(体系制度等)有一定的 认知领悟。这也是绝大部分国内导演和编剧所缺乏的。
而这部《三块广告牌》正是这样一部教科书般的优秀影片,从小的人物矛盾冲突透视出挫折、愤怒、焦虑、抑郁、攻击和爱的升华等心理特征,同时也折射出小镇社会体制和变迁。

我们根据挫折-侵犯学说和精神分析的自我防御机制等心理学理论,分别对女主角米尔德里德,警长威洛比和警员迪克森在剧中的情绪、行为和心理活动特点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我们需要先大概了解下自我防御机制和挫折-侵犯学说这两个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原始欲望的我)、自我(现实的我)和超我(法律道德的我)构成。当本我的欲望需求受到超我的限制无法得到满足时,自我会依据在现实中感知外界刺激,外部环境和情况变化,根据储存的记忆和经验,启动防御机制进行调节,以缓和焦虑和痛苦。
本我自我们出生就出现了(口欲期、肛欲期和生殖器期),而超我(良知感)则出现于3-5岁,焦虑则被负疚感所取代。自我防御机制能够维持健康的心理状态,防护自己的心理免于伤害。但如果过度或错误的启用不同的防御机制,仍会带来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自我防御机制大多是无意识或部分无意识中进行的。自我防御机制约有20种,分为成熟的积极的和不成熟消极的自我防御机制。
我们再来了解下挫折-侵犯学说。挫折既指阻碍个体达到目标的情境,也指行为受阻时(包括遭遇负面生活事件),个体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和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感。
心理学家多拉德认为: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挫折必然带来侵犯,侵犯的强度与挫折的强度成正比,侵犯力量与可能受到的惩罚强度呈反比。而米勒则补充修正:挫折不必然带来侵犯,还可能导致退缩等其他行为。
侵犯(行为)包括攻击行为和暴力行为,是指个体有意伤害他人的行为(包括言语、表情、口气、态度、文字和行动等)。侵犯行为是由侵犯动机引起的。而侵犯动机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以使自己获得平衡和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
侵犯分为外向侵犯和内向侵犯,内向侵犯是指对自己身体和心理的侵犯,比如自残自杀自虐或自我贬低、自我压抑。
挫折侵犯理论可以用自我防御机制理论诠释,挫折源于本我与超我的冲突,侵犯是自我防御机制的行为体现,内向侵犯是压抑、否认和退化等防御机制外在表现,而外向侵犯则是投射、转移、合理化等防御机制使然。

那么下面我们结合这两个理论,对于《三块广告牌》中三个主要角色米尔德里德、警员迪克森和警官威洛比做一个心理和行为的分析。
1
米尔德里德:内疚、愤怒---补偿、仪式、投射
先说满口脏话、行为粗暴、冷酷无情、个性偏执的米尔德里德,在小镇人的眼里她无疑是一个即可怜又可恨,脾气暴躁,不合群的离婚女人。小镇是一个熟人社会,大家对她的不幸(被前夫抛弃、爱女被害)抱有同情和包容态度,但她树立三块广告牌后,不仅打破了小镇原有平静的生活,而且因警长威洛比自杀引起了众怒。
而米尔德里德并未因此而收敛,反而更加富有侵犯攻击性(脚踢学生,烧警察局等)。哪怕是身边没有一个人支持她,包括她的儿子和前夫,她仍然我行我素,正如电影海报所写的:你走后,我与全世界为敌。

根据自我防御机制理论和挫折侵犯学说,我们分析下米尔德里德的心理活动以及行为。
爱女被害使得米尔德里德陷入极度内疚、悔恨、负罪感、愤怒(凶手)情绪之中,她无法压抑(自我防御机制)这样的情绪情感,为了缓解痛苦和负疚感她把对女儿的爱和负疚感移情(移情:把对某人或某物的情绪情感观念态度等)到儿子身上, 通过更加细心的照顾他,比如每天开车送其上下学(因没有接送女儿,造成其被害),用以补偿(补偿:当个体心理有缺陷不能达到某种目的时,改以其他方式来弥补补偿,以缓解其内心的自卑、不安全感、负疚感)对其 对女儿被害的负疚感和自责。
同时,她通过树立三块广告牌不仅是给当地警方压力,而是采用了仪式和抵消自我防御机制(以象征性的行为活动来抵消已经发生过令人焦虑的事情,以缓解其内心的焦虑痛苦)。对于米尔德里德来说,三块广告牌的意义在于为女儿复仇追凶,是心中的希望寄托,是对故去女儿的无限思念和愧疚。这就是为什么她不顾生命危险为广告牌扑火,即使警官威洛比自杀后,她仍要求挂上“怎么回事?威洛比警官”这块广告牌的原因。
即便采用了移情、补偿和仪式和抵消等防御机制,米尔德里德仍无法缓解内心的痛苦和愤怒,他把这些投射到了警官威洛比和警察局上(投射:也称为外向投射,即个体讲自己的欲望冲动,自我内在客体的某些特征-如情感、过错和挫折等,想象成某人某物的客观事实,也就是赋予到他人或外部事物上)。
投射是一种具有攻击性防御机制,如果过度投射就可能造成一些心理问题,表现为偏见,过度警觉和拒绝与人亲密,猜忌等。这些外在表现在女主的身上表现得非常突出。
由于投射机制把个体的心境投射到外部世界,会造成当她感到幸福快乐时,便认为其他人都是快乐的,这世界是美好的;当她遭遇到负面生活事件或挫折而感到痛苦焦虑时,她便会悲观厌世,认为这个世界是悲观的,人是不幸的。这也解释了米尔德里德待人冷酷无情,毫无同情心,即使她知道威洛比身患绝症,也毫不同情怜悯的原因。

分析完米尔德里德的心理活动后,我们再用挫折侵犯理论分析下米尔德里德的侵犯攻击行为。很明显,米尔德里德更多采用了仪式和抵消、外向投射等消极防御机制。这也驱动着她的不断升级的侵犯行为倾向。
挫折侵犯学说认为:侵犯动机的强度行为的攻击破坏程度受挫折刺激强度、个体性格、教育程度和三观、刺激归因、情绪状态和攻击代价预计等所左右。同时,还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是否能得到内部和外部环境的社会有效支持?
挫折刺激强度:爱女被强奸致死,尸体被凶手泼汽油焚烧灭迹。而凶手六年来迟迟未能伏法,无法为女儿报仇雪恨。
性格特征:孤僻冷漠、固执、直觉强(侏儒对她有好感、迪克森受妈妈指使)、粗俗,自私、有酗酒倾向的女人。
教育程度和三观:美国小镇的蓝领阶层,既无信仰也有其他爱好,认知水平有限。
刺激归因:六年内女儿被害案件没有任何进展,归因指向警官威洛比和镇警察局。
情绪状态:女儿被害后,负疚感和愤怒情绪无法缓解,深陷于焦虑抑郁情绪之中。有严重的心理问题(心理冲突多年无法缓解,已泛化影响到日常生活工作中)。
预计攻击代价(惩罚):“你走后,我与全世界为敌”的米尔德尔德,已成为愤怒情绪的奴隶,既不在乎道德束缚(对身患癌症的威洛比毫不同情,蔑视小镇神父的劝解),也毫不惧怕法律的惩罚(冷静的攻击胖牙医、火烧警察局),甚至无视于自己的生命安危(广告牌扑火)。
环境因素(社会支持):虽然小镇是个熟人社会,但米尔德里德除了被迪克森抓进去的黑人同事,没有任何朋友,也没有参加任何组织(比如教会),她没有任何外部社会有效支持。而家庭内部,前夫出轨漂亮女孩而离异,儿子懦弱内向,毫不理解她的行为,米尔德尔德严重缺乏家庭内部有效支持。总而言之,所有的一切都是她一个人承受,无可倾诉,无人理解。
当我们分析以上因素后,那么对于米尔德里德的侵犯动机(给警方施加压力,抓获凶手为女儿复仇,以缓解内心的负疚感)和过度的侵犯(犯罪)行为,寻找到了一些答案:挫折刺激强度大、孤僻固执的性格特点、有限的认知水平、严重的心理问题,更严重缺乏有效社会支持等。
以上,关于女主米尔德里德的心理和行为的分析,我们会更加对这个不幸的女人-米尔德里德抱有同情和理解。但我们知道美国心理学家费斯汀格的费斯汀格法则:你的生活10%是发生在你身上(外部环境)的事件组成的,而余下90%是你对所发生的事件的如何反应(个性、认知、态度和行为等)决定的。
那么,我们根据费斯汀格法则再来回顾下米尔德里德的生活:她个性粗暴强硬、性格孤僻、有酗酒倾向,和前夫的婚姻极度失败,也是她这样的性格、家教方式和家庭环境,造成她的儿子性格懦弱内向,女儿个性叛逆,母女情感严重隔离,彼此无法沟通关系极度紧张。这也是女儿负气去参加聚会,她不让女儿开车(担心女儿喝酒),不给她打车钱(惩罚女儿不服管教,称呼其贱人)的反应的深层原因,但正是因为这样的反应行为造成了女儿深夜孤身一人(女儿也是在赌气),在回家途中被强暴致死的结果。
所以,按照费斯汀格法则,我们再对米尔德里德抱有同情理解的态度,也会在内心唏嘘一声: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最后,就像剧情发展一样。我们仍会希望出现救赎性转折点(戏剧性):米尔德里德受到警长威洛比写的信触动,被暗恋她的侏儒所感化,被以德报怨的迪克森所感动,重燃她内心中被深藏的爱(她为小虫子翻身,与小鹿倾诉),以改变她对生活的态度,走出困境开始新生活。
但现实恐怕并非那么简单,即使有这些救赎性转折点的出现,对于米尔德里德来说也难以改变。如果在片尾她和迪克森的复仇之行,不能抓获凶手,反倒能够有一个我们希望的结局出现。如果他们此次抓到凶手,对于米尔德里德来说,结果可能会更加糟糕。
因为这些年来,为女儿追凶复仇已经成为了她生活的全部。她的生活希望和动力也几乎来自与此。也正是这样的动力和希望,她才没有陷于抑郁之中。如果凶手归案伏法虽能缓解其内心的焦虑负疚感,但这样的希望和动力也会随之消失。米尔德尔德就会陷入情感迷茫,无所寄托无所希望。
如果米尔德里德能够找到新的情感寄托和生活目标,比如母子之情或新的恋情发生。但很明显,懦弱内向的儿子随着成长和她的代沟隔阂会越来越大,而且在儿子内心仍无法原谅其父母的所作所为。新的恋情对于男人婆-米尔德尔德来说,更难以开始,除非她能全心接受侏儒的爱情。
如果凶手伏法归案,我们大致能想象的到米尔德里德的余生:深陷入严重心理问题困扰,甚至困于抑郁症或是酗酒成瘾,独身一人,孤独终老。

2
迪克森警员:自卑暴躁---退行、转移、认同、利他
我们根据自我防御机制和挫折侵犯学说,再来分析下警员迪克森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迪克森脾气暴躁、做事冲动、自以为是、歧视黑人,滥用私权,殴打无辜民众。他没有结婚,也没有女友,和妈妈生活在一起,相依为伴。
正如警官威洛比给他的信中所说,父亲过早离世对迪克森心理打击很大。而她的母亲是个严厉、强势、孤僻、个性刚烈的女人(有点类似米尔德里德),这就造成了迪克森双面性格:外表强悍,内心懦弱;暴躁冲动,脆弱自卑。这样的双面性格,也表现在他外在的差异很大的行为上:他滥用暴力,却喜欢听情歌;他冷酷冷酷无情,但听到威洛比自杀后,却痛哭不能自持;他在小镇社会是威猛的警员,回到家里却成为对母亲言听计从个的“妈宝男”。

父亲很早去世和母亲的严苛家教造成了迪克森心理极度的扭曲和冲突,他既对父亲过早离世无法释怀,也无法摆脱母亲强加他身上的个性影响(三观态度等)。为了缓解这样的焦虑和自卑感,他在小镇社会里运用了仪式和抵消防御机制:全副武装,警棍不离手以显示威严,以遮掩内心的自卑感。
而回到家里,则运用了退化防御机制(退化:当个体遇到挫折而无法应对时,采用与其年龄不符的幼稚行为反应。无意识(部分有意识)的放弃成年人应有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回到成长期(童年或青少年)的状态。这样就可以让自己放弃努力,不去应对困难,恢复对别人(父母、有权威的人)的依赖,彻底逃避成人的责任)。所以,换上便装的迪克森回到家里就变成了“妈宝男”。


而当米尔德里德树立三块广告牌后,迪克森与米尔德里德的冲突不断。表面看起来迪克森与米尔德里德针锋相对、强强对峙,但实际上脆弱自卑的迪克森惧怕米尔德里德。这点从米尔德里德在警局质问迪克森为何抓获她的女同事,迪克森在她走后故作镇静(抛花生米动作)的行为,以及得知警官威洛比自杀后,他不敢去找米尔德里德算账,却迁怒于广告公司的小老板,将之暴打一顿抛出窗外。
这里他采用的是转移防御机制(转移:个体将对某个对象的情感情绪、欲望态度等转移到较为安全的另一个对象身上,从而释放其情绪情感、欲望,缓解期内心的焦虑)。很明显,对于迪克森来讲,广告公司的小老板比米尔德里德要容易对付的多。
双面人格的的迪克森,严重缺乏自我认同,他无法接受自己,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格造成的扭曲、焦虑和愤怒,使之将这些投射(防御机制)到外部社会-那些罪犯、小镇黑人、弱势群体(侏儒等)的身上,通过使用暴力殴打,言语侮辱和歧视等,来缓解其内心无法自我认同的焦虑。
但随着剧情的发展,出现了两个戏剧化的转折点(警官威洛比的信和广告公司小老板原谅他),使迪克森开始接受自我,人格走向成熟。
警官威洛比对于迪克森来说,不仅是顶头上司,也是亦兄亦父。威洛比自杀前写给他的信,深深的触动了迪克森。这里迪克森采用了认同防御机制(认同:个体无意识的选择模仿、学习吸收和顺从另一个人(自己尊敬的人或者归属的群体)的态度、三观和行为倾向等,以缓解内心的焦虑挫折感),认同是一种积极的自我防御机制。
正是威洛比的这封信和广告公司老板以德报怨的谅解,让处于失业状态生活趋于颓废的迪克森实现了精神救赎,破了心理障碍,重新认识和接纳了自己。
迪克森之后的行为表现非常明显,能够冷静的处理疑犯;不再依靠妈妈,自己处理伤口,自己决定和米尔德里德远行追凶。他不仅实现了自我认同,性情也趋于理性成熟,他以德报怨帮助米尔德里德,也是一种利他的防御机制使然(利他:一种成熟的自我防御机制。个体自觉不图回报的为他人做事,无意识以获得社会赞赏和他人感激,实现自尊和自我认同)。
迪克森的未来的生活令人期待,他有爱情,会有婚姻家庭,度过一个相对完整幸福的余生。
3
威洛比警长:痛苦绝望 ---升华、幽默、仪式和抵消
身患绝症的警长威洛比令人影响深刻,他勇敢、坚强、乐观、积极、 有担当、尽职尽责、包容有爱心,是一个好警察、好领导、好丈夫、好爸爸,一个大好人。
癌症不断恶化,面临死亡的威洛比并没有因此而陷入极度绝望痛苦焦虑中,他表现得非常冷静坚强,这是由于他采用非常成熟的自我防御机制:升华和幽默。
升华:个体被压抑的不符合社会环境规范的原始冲动或欲望另辟蹊径用复合社会认同的建设性方式表达出来,以缓解内心焦虑压力。简而言之,就是个体把一些本能冲动或生活挫折中的不满怨恨转化提升为有益于社会外部环境的行为。升华是最积极,最富有建设性的自我防御机制。
所以,威洛比把身患绝症濒临死亡的焦虑痛苦、怨恨绝望升华为对工作的尽职尽责(即使病重,他仍坚持工作);对下级同事的耐心教导(对迪克森);对妻子和孩子的爱(自杀前,带孩子玩,与妻子温柔亲热);对米尔德里德恶意树立三块广告牌的理解和包容。
幽默:以幽默的语言或行为来应对内心的紧张焦虑或表达潜意识中的欲望,以此来化解挫折困境(性爱、死亡、淘汰等)、尴尬的场面和内心的失落绝望等。幽默也是很积极,富有建设性的自我防御机制。
这种防御机制所带来的外在行为表现,在威洛比身上非常突出。他乐观积极,经常以幽默的言语教导迪克森,幽默的和妻子调情,包括以幽默的口吻写给妻子、迪克森和米尔德尔德的信等。即使在举枪自杀时,他仍然自称为“王尔德”。

相较于米尔德里德和迪克森,我们更容易给警长威洛比贴上大好人的标签,就如我文章开头那样,但事实恐怕并非那么简单。三块广告牌给威洛比造成的心理打击,也凸显了他人性中的另一面。
米尔德里德树立的三块广告牌:强奸致死;无人逮捕;怎么回事?威洛比警长。矛头直指身患绝症的威洛比,当威洛比去找米尔德尔德解释,甚至以身患绝症来赢得对方同情时,被冷漠的米尔德里德无情的拒绝了。威洛比内心的痛苦和愤怒,我们可想而之。
虽然,为了缓解这样的痛苦愤怒,威洛比采用了升华防御机制—重新启动米尔德里德女儿被害案件。但对米尔德里德侵犯行为的回击,他同样采用仪式和抵消防御机制。他知道小镇大部分人都对他的工作认可,对他抱有好感,案件迟迟没有进展,也并非全部是他的责任。而他早已决定自杀,以摆脱病痛的折磨,减轻家人的痛苦。
这三块广告牌,恰恰能不断提示着小镇人们记起他过去的贡献,以及米尔德里德为代表的底层边缘群体对他不公正的侵犯。所以,和米尔德里德一样,这三块广告牌的象征对威洛比来说也非常重要。
这我们就不难理解他秘密为米尔德里德补交广告牌的租金,他也并没有因米尔德里德伤害牙医而抓获她的行为了。
对于早已计划自杀的警长威洛比来说,树立在路边的广告牌和米尔德里德不断对他的侵犯言论和行为,像仪式一样越发能凸显他过去的成就和人格的伟大,也会给他的自杀涂抹上一层更加悲壮的色彩。
我并非想去指责或者揭示什么,警长威洛比对于米尔德里德的侵犯行为更多仍是包容和理解,就如他写给她的信一样。
我和大家一样,对于警长威洛比这个人物形象报以深深的敬佩和尊重。当他带上头套举枪自杀时,我同样也被深深的震撼到了,这是一个真男人。
我之所以分析威洛比另一面的心理活动,是想和大家分析人性的复杂,并非像我们想象的那样:非黑即白、非好即坏、非善即恶。在好与坏之间,人性中有很多灰色中间地带。所以,当我们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同样很难用好坏和善恶之分去评价米尔德里德和迪克森的人性。
不得不说《三块广告牌》是一部电影佳作,深刻的刻画出三个人物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活动。

4
小镇社会体制
我想《三块广告牌》对于国内观众来说触动最大的是:一个蓝领底层离异女竟然能在路边树立起这样内容的广告牌,给司法架构施加压力,为女儿申冤复仇,甚至公然指着对抗镇警察局。这背后折射出的美国社会体制下,个人权利与司法机构的权力冲突,个人与集体、各个阶层间的冲突与关系等。
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个体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组建起来的集合,一般广义的社会是指一个大的区域或者国家,它的本质由人和组织形式两部分组成,人具体表现为个个体、不同阶层和不同社会组织,而组织形式就是指社会体制。
社会体制则表现为交换和秩序,人是社会性动物,人与人之间或各共同体之间要通过利益交换才能生存,这就是经济。同时,为了维护良好的经济运行,就需要保障各个个体和阶层的权利(生命、财产等),这就需要建立社会秩序,也就是法律法规,宗教道德等。社会秩序是建立在共识和利益均衡的基础上的,是要依靠权力来维护的。
社会是发展,人类是无法完全控制社会发展的方向,这和人性有关,所以,没有完美的社会体制,这是复杂的人性决定的。
社会的发展不仅是依靠人类的合作推动,还被人类的冲突所驱动。所以,侵犯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驱动力。
这部影片就凸显出这样的内涵:在小镇社会里,现有的社会秩序(法律法规)是中上阶层共识的结果,类似于米尔德里德为代表的底层群体(蓝领阶层、黑人、残障人士等)并不满意现状。
三块广告牌引发的冲突和侵犯行为,恰恰推动了小镇社会体制的发展-来了一个黑人警察局长。
所以说,虽然没有完美的社会体制,但只要保障了个体或中间组织的政治权力,就能够缓和社会矛盾,推动社会良性发展。
相对而言:文化有优劣,文明有高低,制度有好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