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被我们理解的父母,共勉
2018-02-22 22:39:00
松果小编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辞旧迎新一直以来都是春节永恒不变的主题。对中国人来说,春节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团聚的气氛、一种欢聚的情结。
但在看似一片祥和温馨的画面之下,也掩藏着一些我们未曾知晓的心理问题,让温暖喜庆的新年蒙上阴影。“年年难过年年过”,尤其是对于一些老年人来说,春节成了名副其实的年关。
常见问题
1、“过山车”式情绪失衡
儿女未成年时是父母生活的中心,长大后是父母永远的牵挂。春节假期短暂的团聚,常常无形中将老人置于乍惊乍喜的情绪过山车之中。整年奔波的儿女终于放下了手头的工作,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让老人身心舒畅,精神愉悦。忙忙碌碌的为儿女下厨做饭,此情此景会让很多老年人出现精神亢奋的状态,觉得自己仿佛又年轻了几岁。但是短暂的假期飞逝,儿女们马上就又要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面对这样人去楼空的落差,老人身体的调整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也比较弱,失落感加之不规律的节奏,心理问题就会凸显出来。
中医理论认为“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并且由于心藏神,若狂喜极乐,会使心气弛缓,精神涣散,这样强烈的情绪波动,很容易诱发心悸,失眠等情况,加之劳您人心脑血管功能较差,很多疾病十分容易复发。
2、空巢独居,孤独凄凉
这种乐极生悲的情况无疑需要大家小心避免,但是还有另外一种情况令人忧心。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四世同堂的家庭模式逐渐瓦解,人口流动加快以及民众家庭观念的逐渐转变,让独居孤寡的“空巢老人”数量明显增多。很多老人虽然盼儿女回家,但又担心子女因为工作繁忙无法抽身,距离遥远一路颠簸也颇为辛苦,便会推说不让儿女回家探望。也有部分年轻子女,责任意识缺失,认为自己与老年人价值观念不同,不愿意跟老人一起过年,在这种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而自己显得更为孤独凄凉,有时甚至会魂不守舍,产生幻觉和妄想,出现思念过度的心理障碍;而如果老人和儿女赌气,忧思过度不但耗伤心气,气机郁结阻滞,极易导致老人肝气不舒,脾的运化功能减弱,胃受纳腐熟失职,则在出现情绪失落,烦躁难过的同时,还可能伴有饮食减少,腹胀,大便稀溏等消化道问题,会更加加重老人的孤独情绪。
3、低收入高支出,人情债压力
对于收入较低的老人来说,置办年货、招待客人、给孙辈压岁钱等,都要有不少花费。有的老人因此睡不好觉,感觉胸闷,后背肌肉发紧,怕出门遇见熟人。有的老人怕过年除经济原因外,主要是心理上的原因。如患神经官能症等疾病的老人,自我保护意识很强,怕吵,怕热闹,害怕平静的生活被打乱。
预防办法
1、子女陪伴最重要
亲情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精神支柱,对于老年人来说更是十分重要的支撑生命的活力,精神赡养在很多时候比物质赡养更为重要。“常回家看看”是给老人给钱给物所代替不了的。古语有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老人虽然不会因为子女长时间不在家而有所怨言,但是无论子女走得多远,老人心中始终都在牵挂。作为子女,无论什么时候都应该把对老人的精神陪伴当作是很重要的事情,无论是节假日还是平时,能陪伴在老人身边时尽量陪伴,在外工作的能回家也尽量回家,如果实在回不了家也应该经常打电话回去,让远在家中的父母实时了解自己的生活情况。这样才不至于在春节时让老人觉得生活突然被打乱,导致情绪大起大落。
2、找寻乐趣不“空心”
与此同时,老人在观念上也需要有一些转变,老人在退休之后,需要建立新的家庭观念,尽量减少对子女的依赖,将生活重心转移到自己身上,合理安排生活,尤其在春节等长假节日之时,老人更应该积极的进行自我调整。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所以节日之后,作息规律的回归有助于迅速老年人平复心绪,淡化节日气氛,对身体健康十分重要。
此外因为退休后老人空闲时间较多,可以适当培养一些生活爱好,在节后可以利用这些兴趣爱好来让“空巢”内充满欢乐,丰富自己的生活;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群,进而调整生活状态,对生活作出新的规划展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