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被暴力分析控制了?
2017-12-10 12:03:39
松果小编
文/Ting
▎什么是“暴力分析”?
有个很作的姑娘,跟我说起她与男友的日常。
姑娘:亲爱的,假如你想跟我分手,会当面告诉我吗?
男友:会啊……
姑娘:什么?!你居然想过要和我分手?!
男友:呃……不是说假如吗?
姑娘:你一定是想过要和我分手,才会这么轻易地认同这个假如!
男友:……
说的时候,姑娘相当的得意,感觉就像把男友的蛋蛋抓在了手上——要你舒服还是要你疼,都凭老娘高兴……咱们在这里先不讨论姑娘的做法是搞情趣还是在玩火,只是借这个例子来看一下什么叫“暴力分析”。
所谓分析,就是从现象中解读因果关系,帮助理解背后的抽象规律。而暴力分析,则是用最武断的、最不可商量的方式,强行给出“因果关系”,它的核心并不是要追求真相,而是为了操纵。
暴力分析有如下几个特征
暴力分析者总是不经邀请,强行总结因果关系。
暴力分析者只喜欢下结论,不在意沟通。
哪怕被分析的对象表达了强烈不满,暴力分析者也会置之不理,而是一味强调自己是正确的。
暴力分析者的重点不在解决问题,而只想站在“审判者”的高地上。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暴力分析者”,比如我妈,就经常会“暴力分析”我——你这德行都是随你爸!
这句话是不是很符合上面“暴力分析”的四个特征呢?
父母也就罢了,但我们经常会有个严重的误会,总以为越有知识的人越讲理。嘿嘿,可是事实却恰恰相反,我就亲身领教过各种躲在学问的背后,行使暴力分析之实质的人。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暴力分析者”这件事,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又该如何面对?
▎暴力分析,源于对“因果关系”的解释癖
所有的原始宗教,最开始都在解释人与自然的“因果关系”。
打雷了,是雷公发怒,下雨了,是龙王开恩……是的,只有把不可解释的事情,与日常能够接触到的情境一一对应,人们才会心安。
这其实就是最早的“暴力分析”,即因果关系的直观性。而因为文明发展水平有限,原始神话中的“因果关系”基本上都是五感和情绪的外延——普通人发怒会砸东西,雷公发怒会发出更大的声音……听起来非常合理啊!
虽然文明在不断发展,但这个“用直观解释因果”的倾向却一直保留在我们的DNA中,遇上不能马上理解的事,我们就会倾向于先胡乱找一个解释。比如“冲冠一怒为红颜”就很好理解,谁被抢了老婆都会急的。但“为了共产主义理想奉献终身”就比较费解,说了这么多年也没有人信。
暴力分析源于人们对因果关系的解释癖,人们不能容忍超出直观范围的“因果”存在,因为那会极大地挑战心理安全感。所以,如果再遇到暴力分析者,请你尽量理解他相对狭窄的小心胸,容不下过于抽象的存在。
▎暴力分析不追求真理,它追求的是“唯一解释权”
我们在面对“暴力分析者”的时候,最容易犯的一个常识性错误,就是以为他们是要讲理的。
还真不是。他们的本质是在夺权——最终解释权。上古时候的巫师拥有对天地万物的最终解释权,但他们的目的不是追求宇宙真相,而是要实现权力操纵。
我认识的一个小朋友说,他女朋友每天都要对他进行没完没了的“暴力分析”,比如晚上如果没有说声“晚安”,那就一定是你情绪不好,如果不是因为情绪不好,那就一定是心有旁骛,如果不是心有旁骛,那就一定是不再爱她了……
总而言之,如果你一直跟着她的“证据”去证明,总有一个坑会绊倒你。而在这个过程里,她还会随时随地关注你的情绪,但凡有一点点不耐烦,就会成了她推论的铁证。
可如果你退后一步,就能洞见她的意图——她并不在意那个理,她想要的只是“唯一解释权”。是的,每个人都在追求优势最大化,女孩子天生体力没有优势,她们会本能地发展出一套“操纵机制”,逼迫对方放弃“最终解释权”。
不妨想象一下,上面这对小朋友的谈话结果会是怎样?以不分手为前提的话,是不是在很大概率上就会演变成男生以“好好好,你说什么都可以,求求你放过我吧”为终结?那么久而久之,在大大小小的事务上,男生是不是也都会习惯性地放弃,让女生逐步取得最终的主导权?
所以,暴力分析者的目的是争取“唯一解释权”,并不在乎具体的内容。而只有通过反复入侵你的精神防御系统,直至你全面放弃抵抗,他们才能完成终极的操纵。
▎躲不开的“暴力分析”,躲得开的“暴力分析者”
其实暴力分析早已融入了我们的日常。每天电视上的广告,各种媒体的报道,很大比例都是暴力分析的产物。因为强行给出“因果关系”是我们维系心理安全感的有效工具,甚至是谋生的手段。
然而我想说的是,“暴力分析”和“暴力分析者”是两个概念。诚然,我们躲不开这个世界上无穷无尽的暴力分析,但我们有机会躲得开具体的暴力分析者——如果你看到有谁的谈话风格符合上面那四个特征,就应该心生警惕了。
那么,就让我们来拆解一下不同阶段的防御手法:
暴力分析者总是不经邀请,强行总结因果关系
要对付这类暴徒,可以简单地说一句:“我没有请你来说我!”这是第一道城墙,对防御陌生人较为有效,当然前提是你足够警醒,也足够有勇气。
暴力分析者只喜欢下结论,不在意沟通
如果对话已经发生,对方又强势入侵,可以探讨“沟通”的原则——如果你只是想把你的道理灌输给我,请现在就停止。如果你想要跟我沟通,就请同样尊重我的意见。沟通是相互的,不是单方面的宣讲。
哪怕被分析的对象表达了强烈不满,暴力分析者也会置之不理,而是一味强调自己是正确的
这时候需要严厉阻止对方,可以说:“你的道理可能是正确的,但如果你不在意我的感受,这个正确毫无意义。请你停止。”
暴力分析者的重点不在解决问题,而只想站在“审判者”的高地
如果你确定这一点,就需要揭穿他——你其实并不是为了我好,而只是要表达你的伟光正。如果你不同意我的判断,你就知道我又多不同意你的那些判断,请不要再强迫彼此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