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李明
他可以纵横沙场,无往不胜;她可以纵横捭阖,协和万邦。无限风光的背后,有时候却是回到家中面对彼此、面对父母、面对孩子时的无奈与无助。为什么家庭会伤人?为什么孩子总是不听话?为什么父母总是那么难以理解?为什么有时候她/他会那么不可理喻?一系列的困扰,有时候会让人无法享受成功之后的幸福,无法得到丰富之后的满足。究竟为什么,越是亲近,越是难以沟通?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有很多。总体上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改变别人,一个是改变自己。通过掌握一些沟通的技巧,让家庭成员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发生改变。这实在是个非常有吸引力的解决方案。如果这个方案行不通,就退而求其次,任由别人,改变自己。这也不失为一个解决方法。但其实这两种解决,都是逃避,逃避内心深处的空虚。 总想着改变别人,难免让人反感,进而影响关系; 总想着随顺别人,难免委屈自己,进而影响心情。 或许改变的发生,可以不那么纠结。 之所以纠结,往往是因为自己想要的太多。这些想要的东西之间,存在冲突和矛盾。譬如先生希望太太“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太太希望先生“心中有猛虎,垂首嗅蔷薇”。父母希望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一样”。孩子希望父母“跟别人家的父母一样”。在亲密关系里面,过多的期待,总会变成无奈,太多的无奈,总会变成抱怨。 然而,“更多对彼此的期待”恰恰是亲密关系的特征。对陌生人,我们的期盼会少很多,因而也容易得到满足。实在不行,还可以断绝来往。可是亲密关系不成——这是一次没有退路的心灵之旅。而且,注定要独行。 要在内心的深处,创造一个独处的空间,让那些纷繁芜杂的思绪可以沉淀,可以自洽。很多在焦躁的时候,看上去牢不可破。却又不得不破的困局,在这个空间里面,有可能呈现出另外一副模样。或许很多“必须”,也不是那么“必须”;很多“一定”,也不是那么“一定”。内心的磐石,可以有些许松动。生命的溪流,如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可以潺潺地涌动。人心总是如此,陷入一种偏执就要给自己一个退路。当找到了人生的趣味,往往就会对改变没有那么强烈的兴趣了,无论改变别人还是改变自己。 “不为无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没有追求会让人颓废,不切实际的追求会让人崩溃。总要做一些让身心闲下来的事情,对别人无所希求,对自己无所希求,只是静静地和自己在一起。此时便无心难为别人,也无意难为自己。无论是随意写写书法,还是随手侍弄侍弄花草,或者静享美餐,或者欣赏音乐,又或者品香,或者舒展肢体经络,都可以把心收回,放在每一个当下,无欲无求,这难道不是一种修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