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间的善恶

2017-11-24 23:10:21 松果小编
认识一位中年女性A,由于我们相识日久且性情相投,常聊的也是各自心底深处的纠结、喜乐,爱、恨。 A几年前失去了老公,之后再组了家庭,她有一个上小学高年级的儿子,他有一个上小学低年级的女儿。一直以来,A的心目中儿子占去了几乎全部注意力:对去世老公的不舍的迁延,对孩子幼年失亲的疼惜,还有莫名的对孩子的愧疚……甚至A之所以快速再婚也是出于对儿子成长的考虑,她很担心自己的感情过重的转移到孩子身上,也希望在孩子的成长中可以有亲密些的壮年男性可以陪伴到。她的这些衡量计较都让人叹息和心疼。但她再婚后发现自己陷入了另一个纠结,并时常内心挣扎不已,那就是不清楚该怎样做一个“后妈”。 再婚老公F是离异的,女儿跟他。父母分开了,但女孩儿可以随意愿看望妈妈。A发现,她买给小女孩儿的物品女孩会随意放置、送人甚至丢弃,她妈妈买给她的东西则保存得特别完整,且不轻易让别人碰,所以几番之后,A不再有念头买礼物给F的女儿了。渐渐的,A觉得小女孩儿不需要她,而每每看到F柔和的对女儿说话,温柔的照顾她,女孩儿娇娇的回应和甜笑,就会升上来莫名的嫉妒和无奈——她觉得自己永不可能靠近或者加入那种亲子关系里,只有从自己儿子那里才可以体验。 在原来的设想中,A已经做好准备善待F的女儿,觉得小小年纪父母分开也挺让人疼惜,况且自己没有女儿。实际做的时候才发现,不知何时内心里真的衍生出来一个“典型后妈”:小气、刻薄、厚此薄彼,甚至对陌生人的基本的同情关爱也越来越淡。当老公F说起女儿的乖巧时那幸福的样子使A意兴阑珊;当小女孩儿怕黑不敢一个人睡时A觉得娇气;当小女孩儿因吃太多腹痛就医时,A认为贪婪……琳琳种种的琐碎逐渐造就着后妈的形象。A是一个爱反思的人,她明显发觉了自己心态的变化,她试图做些什么阻止这个变化,却一遇到实事即刻溃败。说到孩子的事情她心里有两种感受:甜蜜和憎恶。自己孩子带来甜蜜感,F孩子带给她憎恶感。甜蜜感像一种上瘾的药,想为孩子付出的多点、多点、再多点;憎恶的感觉像一记记闷棍,让她羞愧、内疚、更羞愧、更内疚。人都说善恶在一念之间,A挺怕那丝丝缕缕的念头缠绕中有一天自己真的成为一个面目可憎的“后妈”。 听着她絮絮地述说这些挣扎,我也默然,我不是先知,也不清楚该怎么与继子女相处,怎么应对心里冒上来的种种纠结念头。唯一能看到的一点是:人性使然吧——A对儿子,F对女儿,女孩儿对妈妈。一些天性的东西其实是不可能改变的,在它面前善恶也仅仅是个表浅的评价。能够有勇气去看看、晒晒内心角落那“阴暗”的东西,也是释然的开始。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