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累。” “为什么每次吵架都是我去努力挽留?” 听着对面的倾诉,突然好心痛,总在对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人是自私的吗?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许没有什么好争论的,人的确是自私的。 人是否自私会被争论来自隐藏在背后的一个道德问题:自私是不是不好,自私是不是该被批判? 每次遇到努力去爱别人的朋友,我都想对他们说:请自私点,去爱一下自己。 自私是种很伟大的东西,因为自私,我们希望这个世界是个充满爱,理解,宽容的世界,让我们可以活得开心轻松真实的世界。 恰如《菜根谭》中的“净从秽出,明从暗出。 粪虫至秽,变为蝉而饮露于秋风 。腐草无光,化为萤而跃彩与夏月。”自私这被道德排斥的人的本性滋生了人最无瑕的渴望。
人懂得自私才懂得爱,懂得给自己最真实的好与爱,才能给予别人好与爱。
心理问题来自曾经被人不恰当的对待过,诸如:被忽视,被否认,被偏爱,被溺爱。有人问是不是被不恰当的对待过,就必然出现问题?
有痛苦经历的人会出现三种分化:第一种我经历过痛苦,也要别人经历一样的痛苦,这样才公平。第二种,自身经历过痛苦,不希望别人经历相同的痛苦。第三种不被过去痛苦的经历所影响。
很多求助的都是第二种人,没有被这世界温柔以待过,却依旧维持着对情感美好的渴望。渴望着被理解,被认同,被陪伴。她们选择以爱去换取爱,却仿佛总是所托非人,被人伤害,让人疼惜。 这世界非常的奇怪,那些拥有爱情的往往是哪些对爱祈求比较小的人。那些强烈渴望爱的人,最后却往往变得爱的很卑微。
爱得卑微,是因为我们认知里:对方是否爱你,来自你有多爱她,来自自身能否足够优秀。所以,一直努力的去爱对方,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没感到对方爱你的时候,会认为自己不够爱她,自己不够好。忽视了最基本的问题:对方是否有能力去爱一个人,对方是否有能力感觉到并回馈你对他的爱。
一个人可以承受的痛苦是有极限的,一个人可以承受的爱实际上更少,被爱是一种幸福,超过承受极限的爱却让人充满恐惧和不安全感,想要逃避。
攒够了失望才离开,有人真的爱我就逃避,是爱得卑微的人所拥有的特征。
爱得卑微,总会不自觉的爱上那些不能爱自己的人,爱上那些伤害自己的人。有人真的爱她时,却会变得不知如何面对,甚至会认为对方虚情假意。
爱得卑微本质上是缺乏健康的爱,成长过程中父母的爱伴随着太多的不认同,“你这样做不好”“你还太幼稚”“你能力不够”“谁谁谁都比你强”“你这个样子谁会爱你,喜欢你”“要不是我是你爸妈,早就不理你了”“你不怎么怎么样,别人都会讨厌你,看不起你”
爱的卑微还来自内疚教育造就的价值观“付出即正义”,流行的价值观每时每刻都在灌输“父母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你怎么能让他们伤心呢?”父母的爱让人感动而不敢动,不敢有自己与父母不同的想法,害怕长大,成长意味着有自己对世界独特的看法,不再抱持和父母的一致,甚至做自己想做的事就不得不面临与父母的冲突。 曾奇峰说:你认为正确的事与父母不同时,选择站在自己认为正确的一面。 (不孝有三,第一不孝:阿意屈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不管对错的去从父母的话,本身是一种不孝。一种被扭曲的孝。)
不管对错的去从父母的话,随后会留下一种感觉:我不值得被爱,除非我能达到对方的期望,除非能全心全意的去为她好。而且如果我全心全意的对一个人好,我就有权力要求对方如我所愿,否则就有理由谴责他。 一旦形成爱得卑微,被需要的感觉大过自己的快乐,被需要大过对方是否理解尊重自己,形成“我痛苦证明我在爱”的苦情逻辑。
爱应该是健康快乐的,否则它失去了我们追求的价值。
爱的卑微,无价值感像一种疾病,一代通过教育传递给下一代,我若爱的卑微,当我爱自己的一刹那,就在一场失控的传染中按下了停止键,那么我已经在冥冥中用健康的爱去面对他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