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上不可避免的憂鬱
2017-11-21 23:16:02
松果小编
一、失落:
另外,我想補充的是,在臨床上有些憂鬱是無法避免的。
「失落」(Loss)是大家公認都會經歷的。當我們失去至親或失戀時,必然會面臨重大失落。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ElisabethKubler-Ross)提出,面對失落的時候,會經歷五個階段: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憂鬱、最後才是接受。按照她的講法,有「憂鬱」也就代表快要「接受」了,這其實是好的。當然,這樣的說法又好像不是完全正確。庫伯勒.羅斯也不斷提醒,這幾個階段常常來來、去去,憂鬱了又跳回來,沒有接受又跳回來。不過有經歷「憂鬱」這個階段,總比只到「憤怒」階段的狀況好一些。
精神分析理論提到憂鬱時,常常引用佛洛依德的《哀悼與憂鬱》(MourningandMelancholia)。文章裡提及,哀悼與憂鬱兩者的境況相似,因此失去至親的失落感跟一般的憂鬱,可用類似的機轉去思考。
2.人生階段轉換:
有人提到,當我們從一個階段,轉換到另一個階段,是不是需要不同的生命教育?我想提醒的是,每個階段轉換之間的過渡期,必定會經歷一個、又一個很強烈的反應。首先,你會不知道如何擺脫舊的觀念。而且要擺脫原來承認接受的觀念,其實是充滿罪惡感的。接著,你會不知道如何處理罪惡感,但又希望追求新的認知。整個過程中,擺盪在新、舊之間,事實上是會天人交戰的。
同樣的狀況,最常被相提並論的就是艾瑞克森(E.Eriksons)的青少年自我認同歷程。通常提到青少年叛逆期,都是從這個理論來的。青少年從原有的價值觀,漸漸開始動搖,然後開始尋找新的價值觀,再慢慢建立新的價值觀。如果仔細去分析這個過程,就會知道動搖的力量有多大。
這就好像,當一個太太決定要離婚,想要去追求自我時,事實上她是天人交戰的。她努力做一個好媽媽,卻發覺並不快樂。做一個好太太,也不是令她快樂的事情。要怎麼辦?有沒有兼顧的辦法?想來想去,思緒就一直擺盪、擺盪。有一天,她覺得孩子終於長大了,該是她追求自我的時候了,就會跟先生提出要離婚。我很少遇到先生或男性主動尋求諮商或心理治療的。但是有一種情況例外,如果太太要離婚的的話,高成就的男性就會主動來諮商。他通常會先說:「我脾氣不好,我想改善這個部分」。若再繼續追問下去,才發現原來是太太要求離婚。但這種情況,對太太而言,其實也是另外一種轉換。
3.自我空洞感:
在台灣,經常遇到自我空洞(EmptySelf)的問題。例如很多青少年會在自己手上割腕,問他為什麼這麼做?他可能會回答,就是覺得很煩,不曉得該幹什麼?不知不覺就選擇自我傷害。
4.不景氣造成失意:
這幾年經濟不景氣、物質匱乏,真的是讓人不得不憂鬱。如果突然被裁員,就會想到以後該怎麼照顧這個家?未來又該怎麼辦?雖然本來也沒有很清楚,不過還是有基本的概念。一旦被迫失業,所有對未來的想像都變成不可能了。
5.失志:
另外一個就是「失志」,跟前面提到的,因為不景氣而造成的失意有點重疊。有可能是人生失去目標,或者根本找不到了,因為離目標、離機會都太遙遠了。喪志的程度讓人不可能再振作起來了。
標:思考憂鬱的意義 關懷照顧會更全面
臨床工作者都會發覺,不是所有憂鬱症都能單靠藥物治療。造成抗憂鬱藥效果不佳的原因,除了生理因素之外,心理的因素也要考慮進去。我提出這些,並不是代表都不用開抗憂鬱藥了。有些個案,像是EmptySelf會割腕的青少年、情緒很容易起伏的人,吃藥可以防止情緒一直跌到谷底。抗憂鬱藥發生效果以後,還是會有輕度憂鬱的狀態,就是沒有辦法完全改善。藥物治療或預防對其中一部份憂鬱,像是延伸出來的症狀是有效的。還有一些屬於核心的憂鬱,跟失落、人生階段的轉換、自我空洞感、物質的問題或失志等這些議題有關。如果能把「憂鬱的意義」也加進臨床觀念裡,對患者的照顧,也許可以達到更廣、更完整、更全面的狀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