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接待了一位女大学生。她咨询的问题并不严重,但却很奇怪。怪在哪里?连她自己都莫名其妙,不知道咋回事。原来,几个月来,她常常对一个闺蜜的模仿莫名地愤怒。
这个闺蜜是她的舍友,一年多的相处,两人是亲密无间、无话不谈,但最近的几个月来,特别苦恼。为什么呢?她认为这个闺蜜总是模仿她。比如学她的口头禅,和她用同样的洗发水,上课和自己抄一样的内容。即自己觉得重要的内容,每当自己抄下来的时候,闺蜜也会抄,自己心底就会腾起一股莫明火。每当看到闺蜜的“模仿”,就异常愤怒。尽管她知道“近朱者赤”,模仿也是正常现象,无数次劝自己,“没必要,不至于”,但还是会有莫名的怒火。
平日里,她绝非小气之人,甚至觉得自己是一个大大咧咧的人,从来不计较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按理说,这种模仿也属于“鸡毛蒜皮”,但自己的理智怎么也控制不了这股情感的怒火。再这么下去,别说闺蜜无法做,恐怕连做朋友都够呛。无奈之下,只能求助于老师了。
咨询中,我问她是否有过类似的让她痛苦的经历,她说都不太记得了。第二次咨询中,她逐渐回忆起了两个“创伤”,一个是四五岁的时候,有一次家中来了一个小朋友,跟她年龄相仿,她爸爸特别关心那个孩子,她就有了被冷落的感觉。虽然她在一旁哭闹,但她爸爸根本不理睬她,她特别伤心。还有另外一件事,小学一、二年级时她是班长,被小朋友们“众星捧月”,可是到了三年级,没有任何征兆,老师就换了班长,小朋友们一下子都聚拢到“新班长”那里了,她就被冷落了,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她才走出来。
看得出,在小时候经历过的创伤,在其内心留下了“伤疤”,至今未能痊愈。就是这个小小的伤疤,时不时地发作一下,让她感受到阵阵的疼痛。症状是一种创伤的语言、一种未愈的诉说。未治愈的,总会储存于记忆深处,寻求机会进行表达。这种触动创伤再次出现“扳机”,往往是与过去自己遭遇创伤时类似的情景。这个女孩在遭遇“模仿”时为何会震怒?因为她内心的扳机——“本来属于我的,却被别人占有了”。原初的创伤是什么?“爸爸本来是属于我的,班长的位置本来也是属于我的,却被别人无情地占据了”。扳机出现,创伤就会爆发,要么表现为情绪的爆发,要么表现为躯体的伤痛。经过咨询,她看到了自己症状背后的冲突,那些莫名的愤怒慢慢就减轻了。
可以看出,那些过去的创伤,已经被她遗忘,以至于几乎记不起来了,但遇到类似的事件时,就会莫名的愤怒。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强迫性重复。
强迫性重复是由弗洛伊德提出来的。当时,他在从事临床工作时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人在小时候经历过痛苦的或快乐的事件之后,会在以后不自觉地反复制造相同的机会,以便体验同样的情感。他就把这种现象称为强迫性重复。快乐的事情,大家当然愿意再次重复,也是很好理解的。但是,让大家很困惑的是,当一个人在小时候经历了痛苦之后,他以后却会不自觉地反复制造同样的让自己痛苦的机会,这不是很奇怪吗?按照一般常识,你在一个地方跌倒了,吃了苦头,下次应该躲避才是,怎么反而会制造这些痛苦出来呢?一定有某种无意识的因素在作怪。
强迫性重复的原因可能是:小时候弱小无力,遇到大的创伤,无法治愈,留下情结(伤疤),现在长大了,认为自己有力量了,可以决定自己的命运了。于是,遇到机会,就会制造创伤情境,再次经历,进行“疗伤”。但是“小时候受伤,留下伤疤,长大后,出现心理问题”,这些过程均是无意识的,当事人是看不见的。
虽然是小时候留下的创伤,按道理说,应该是时过境迁了,应该放下了,但这都是意识(理智、道理)层面的想当然,潜意识自有其特殊的运作规律。潜意识从来不讲逻辑顺序,如刻舟求剑一般,时过境不迁,其与意识的“时态”是不一致的。意识玩的是“现在时”,而潜意识常玩“过去时”。不过,这也容易理解。如身体受伤一样,如果创伤没有治愈,当然会一直发炎、化脓,也许表面还好,胶布一贴,好像没事一样,甚至有时连你自己都忘记了自己的伤痛。但未治愈才是真相,或者自己不小心,或者别人不小心,总会碰到你的伤疤,每次你都会疼痛地跳起来。为了避免疼痛,自己会尽可能地逃避可能触碰到伤疤的情景,求得一时的心安。尽管你用心逃避,但逃避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生活还是会时不时地给你狠狠一击。身体的疼痛,是在提示你,你的伤未愈,要去看病了。心理的症状亦然。虽然自己可以假装外表一切正常,但内心的苦,只有自己知道。别人只能看到你外表的光鲜,却永远无法看到你内在的伤痛。
曾经的创伤,总在等待疗愈。但与身体创伤不同的是,身体的伤口容易被看到,而心理的创伤往往是看不到的,自己只能一次次经受莫名的痛苦,很多时候却连原因都找不到。那怎么办?难道就这么重复或者逃避到死?不。身体的伤,可以求助外科医生;而心理的伤,可以求助于心理医生。通过心理医生这面镜子照见自己内在的创伤与阴影,走出强迫性重复的怪圈,乃至超越不幸的代际轮回。
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