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失恋的情绪
2017-11-15 17:57:43
松果小编
《爱情笔记》:关于失恋的那些情绪
连日来,情绪跌宕,情绪不好的时候,就爬上阁楼去翻阅旧书。掸落了灰尘,然后所在被窝里看的时候,感觉别有一番滋味儿。今天翻的也是一本大学时候买的书,书的扉页上,我写的是2005年购于联合书城。这很让我怀念了一下。长春的联合书城,在火车站附近,我已经计算不出次数的,和好友XF一起去逛,而每一次逛书店,甚少有不花钱的时候。直到毕业许久,光阴流转,人事皆非,我每次回长春,依然会和XF一起去逛书店。
书上有很多2005年的时候残留下来的痕迹。我想当时读这本书的我,该是一个多么悲伤的心情,尽管阿兰在书中用一个哲人的笔触、一个失恋者的身份写着一个似乎与心理学颇多关联的故事,我却只觉得在那一刻找到了知己。2005年,我的状态是被劈腿、朋友接连出事儿死的死伤的伤、奶奶过世……我的生活被无数个分离纠缠着,像是进入了某种魔咒。在这样的一个感觉被抛弃、被背叛、被伤害、被世界都不能理解的时刻里,去读阿兰的这本书,显然是合适的,因为他比那一刻的我,显然更积极、更正向、更愿意接纳和面对自己。
看完之后,我想当时的我,大抵的感受是:这个世界被爱征服被爱折磨的人,心理感受都是一样的,无论是黄皮肤还是白皮肤,无论是大文豪还是无名小卒,无论是名流贵族还是普通白领。
当时,我还在自以为是的青春里跌跌撞撞;
当时,我还困顿于犀利与懦弱之间无法平衡;
当时,我还没有办法让自己摆脱痛苦;
当时……我只是个孩子。
也许今天,我依然只是一个孩子,依然有无数不肯面对也无法骤然面对的伤痛和悲凉。然而还好,我肯容忍和接纳自己这些,不完美。于是今天的我,重读这本书,我嘴角含笑,心思平和。我意识到,我之所以不再喜欢写那些为爱情伤春悲秋的故事和词句,只是因为我已经明了所有关于爱和被爱的那些故事,都是寻常的,都是在这个大千世界、红尘喧嚣之中,时刻发生着的,甚至不过是佛堂之中,飘落的一粒沙尘,却永远不能落入佛的眼里。
读完书,合上书页,我却开始为了旁人而感慨。身边有为了失恋而痛苦的姑娘,也有为此而伤感低落的男人。然而说到底,失恋的那一刻,不管是被对方拉黑了、甩了分手吧这等话语、还是最终无法等到对方给出满意的答复而无疾而终……说到底,爱情的失落,最让我们难以忍受的就是:凭什么。
几次分分合合,纠缠反复,情意绵长,为何突然之间说断就断了?
山盟海誓、誓死跟随、付出与等待之间,难道竟可以随便散落?
如此不得不让人反复地去回溯那爱究竟是真实存在的吗?或者这不过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欺骗?
然而无论是怎样的原因,在分开的那一刻,不管对着对方是爱是恨,也不论对方到底是温柔是阴险是毒辣是不负责任还是情比金坚,这些已都不是重点。重点就在于:凭什么你说分手就分手?
在去年冬天,有一部电影很了热闹了一阵子,我是跟YW一块儿去看的,叫做《失恋33天》,电影里有一句台词,我记得还算清楚,说的是“我们现在的关系,竟然是变得‘没有关系’。等待那么不容易,伤害却那么的轻而易举。”这句话只是电影里众多被列为经典之中的一句,然而我却最喜欢这一句,因为,它说出了真相。
有姑娘在被甩了之后对我说,她只是想确定那个男人到底有没有真心的爱过她;有男人在分手了之后对我说,他只是不明白,为什么不能是她随着他走;还有人在被劈腿了之后对我说,原来一切都是欺骗,可他再找的那个女人也太一般了啊,他要是找个比她强很多的她也能理解啊!
然而这些都不是真相,也不是那一刻我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所以做这些、说这些,都没有用。我们不能忍受的,只是那份被抛弃的感觉。那份亲密、那份情感从此不再继续存在的强大失落感和孤独感,不能承认这失败感,不能承认这孤独感,因为一旦面对、承认、接受就等于在死刑的执行令上面按下一个属于阿Q的颤巍巍的手指印。
这怎么可能呢?怎么可能从一个依恋、亲密、疼惜我的人变成了一个陌生的和我毫无关联的人呢?所以不可以!这种感觉不亚于生离死别啊!所以不能离开!于是想尽一切办法去保持一份联系,哪怕这份联系是恨、是交易都在所不惜。
因为曾经被爱着,爱,既是对方所给予的最大的奖励,因此失去了爱,人也就变得一无是处毫无价值。这感觉,多么像被母亲抛弃了的无助的婴儿。前一刻,因为母亲的存在,自己还无所不能予取予求,而下一刻,一无所有。
我们只是为了对抗这样的虚无这样的孤独这样的被抛弃的感觉,所以我们寻找无数的方法。
复合幻想,是几乎每一个人都有过的。许多分分合合的爱情故事,都源自于此。当我们不愿意去接受那被抛弃的孤独的结果,我们就会尽可能地去寻找一切可能的方式来与对方获取连结。因为我们似乎还没有能够生长出独立的能力,我们还没有办法脱离开母亲的羽翼就去生活着。婴儿面对抛弃,只有无助的哭,不停地哭。而已经成人了的我们,依然会在一些时候重复着婴儿的举动,我们痛苦,反复的痛苦,纠缠,无论如何也没有办法放下,是因为,我们没有信心,在一个失爱的情况下,独立面对生活。
可是,谁说,只有对方才能给予我们爱呢?谁说,只有母亲的爱才是永恒的呢?
没有办法从失恋之中,走出来的人,往往都是早期创伤造就的固着状态,使得亲密关系发生了严重的障碍。那是一种融合式的吞没式的依恋渴望,因此在失去了这样的依恋之时,就如同死亡一样彻底崩解。而这样的人往往是人格障碍的患者。对于社会功能正常,能够在这个社会里交朋友、正常生存着的人们来说,失恋不过是短期的痛苦,总会面对,总会过去。
有一天回过头去,就会发现,《爱情笔记》所描述的全部过程,我们都曾经经历过——丧失、痛苦、幻想、愤怒、破灭、接受现实、面对失恋。而不管是分手的那个还是被分手的那个,无论谁主动开口说了再见。只要真实的爱和付出过,那么痛苦对于双方来说,差别都不会太大。即便小,也小不到哪儿去。因为在开口之前,也必然经历了这样类似的一个过程。
只要是分手,就都是失恋。
每一段感情故事都必须要有一个结尾,我们看到了这个结尾,才能在故事当中找到对我们自己的意义。一旦缺乏完结,就意味着这是开放式的,就仍然有可能性,就依然会心存幻想。这样的故事,在文学创作中,也许是很多作家们梦寐以求的效果,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是最不负责任也最无法割裂的创伤。永远到不了彼岸,也就意味着永恒的追逐。有遐想,就很难放下。
每一个人都害怕被抛弃,都厌恶这样的感觉,但是正是因为这些恐惧,我们才能获得更进一步的成长。当我听着朋友对我诉说他们的失恋,他们的不甘心的时候,我心里竟然是有些羡慕的,因为至少他们还可以努力地去和那个人建立连结,不管是通过爱还是通过恨。有时候他们甚至可以用一个电话,就去听见彼此的声音,再去问候一声:嗨,你最近好吗?就像陈奕迅的歌儿唱的那样:好久不见。然而我却没有这样的福气,2005年,那些对我而言很重要的人,他们在死去的时候就终结了一切的可能性,我除了想念、想念、想念……再无任何一点儿办法去建立去他们的关联。
他们硬生生的给了我一个结局,斩断了我所有的幻想,也因此,我无法通过一个顺畅的过程去完成我的哀悼。
然而,我更清楚的是:为了给一段感情画上一个句号,我们就必须把目光调回到自己的身上。除了他人,还有自己,可以爱我们自己。只要我们不是一个人格障碍的患者,只要我们不是精神病性的问题,我们都必然有一个稳定的人格结构支撑着内心的世界。我们可能厌恶被抛弃感,但并不是无法忍受孤独。我们可以自己来爱自己,我们内心其实拥有着一个对于爱的信念:必然有一份爱可以长久。这份爱,便是我们对自己的深爱。
接纳自己、爱自己,不仅优点,还有缺点。这是我们早期的生命力,它就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还有什么比爱自己,更容易的事儿呢?同时,别去追求完美,别去要求自己获得一份完美的爱。在心理意义上,完美、完满、圆满=死。追求这些的过程,本身就是在追求死亡。去理解、去容纳、去打开、去爱。
心理学家们说,为什么人的心脏不会得癌呢?因为心是用来爱的,当然就不会得癌症啊。
虽然这不是科学的解释,但却是我很喜欢的解释。当我们发现,生命短暂,每一个陪伴过的人都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不知道这时候,正在失恋的你会不会对前路多一份期待和希冀了呢?
再回到这本书本身,今时今日的我,最喜欢的却是阿兰引用的艾利亚斯的那句话:“看透世人不难,但于己无益。”
我想,我更需要用这句话,来警醒着点儿自己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