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岸青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地方,在这里,他感到安全并受到周围人的欢迎。每个人都向往一个地方,在这里,他可以完全得到放松,完全成为他自己。
由于我对心理学的探索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在本文中我会引用一些心理学家的观点,之所以引用,是因为这些观点也是我自己想表达的意思,而我个人对心理学理论的研究,还不足以让我非常确切地表达那些潜意识的逻辑,因此,为了更好的阐述自己的观点,引用是必不可少的。
“家,是每个人向往的那个舒心自在的地方,孩童时期在家中被认可、受欢迎的感受会内化为我们积极生活的基础,并将伴随整个成年阶段;这是一种生活和生存上的安全感,有了这种安全感,我们才能变得自信,并敢于信任他人。”这是我引用的第一个观点。
接下来我要用自己的见闻来阐述这个观点。我有一个一面之缘的朋友(这里暂且称之为朋友,因为她第一次见我后我们互加了好友),在某一天晚上忽然发我,问我:“有什么方法可以化解一个人的疑心?”
我当时觉得很奇怪,一是我们仅仅是一面之缘,并无交情,她怎么会问我这么唐突的问题,二呢,我又不是什么心里学方面的专家或者心理医生这样的身份,勉强也就算是心理学的兴趣者而已,她怎么会对我如此发问,后来才得知,她之所以会问我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她一直关注我的朋友圈,我偶尔发一些文章,她都有积极的关注。我们的对话大体内容是这样的:
A:“有什么方法可以化解一个人的疑心?”
B:“嗯?你说的是你自己么?”
A:是的,我总是不能信任别人,患得患失。”
B:“这个问题难回答哦,我并未走入你的精神世界。”
A:“我可以跟你描述”
B:“可这得追溯到你成长的整个过程,甚至是从你的童年时代开始”
A:“我知道,我想我可以告诉你,我的童年确实有点问题”
接下来,这位42岁的朋友将她的童年时代的感受像讲故事一样讲给了我听:从记事开始,父母就吵架、指责、关系不和,到了青春期,她就叛逆、早恋,后来早婚生子,婚后一年丈夫去世,再后来,父亲在绝望中自杀…..总之,她的童年乃至整个成年生活简直一团糟糕。
童年时代的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的行为习惯和自我价值感,这些东西被看做是性格的一部分,心理学家称它们为“内心的小孩”。
接下来,我要引用第二个观点来表达我内心的意思:“内心的小孩,是童年所受影响的总和,它来源于父母和其他重要的相关人物,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能够回忆起的童年经历都停留在意识的层面,而更多的东西早已深入潜意识的深处,因此,成年阶段的很多困难和麻烦,都是由童年阶段的消极烙印带来的。童年有阴影的人即使长大成人,依然会用受伤小孩的眼睛去看待周围发生的一切,对事情做出扭曲的解读,时常处于臆想的羞辱、攻击、不安和恐惧中。为了避免再度出现类似童年的伤害和委屈,他们会不遗余力地保护自己,不过,由于他们所采取的保护策略是对事情的扭曲的反应,所以他们的行为总是与客观事实不符,显得不够理智,甚至匪夷所思,常常会为一句话歇斯底里、耿耿于怀,从而使成年阶段的生活陷入困境。”
接下来,说说我自己的经历,也可以论证上诉观点。我的童年时代,由于弟弟性格乖巧、谦让,所以他总能赢得父亲与母亲的赞扬,而我由于个性倔强,有时不能听从大人的劝告,所以尽管我也有我自己努力与优秀的地方,但很难得到父母的表扬,于是在我的内心深处,我一直有两个观点在指引我的行为:一,我并不优秀,所以没有得到赞扬;二,为了得到赞扬,我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行。这两个观念一直伴随我长大,指引着我的学习生活,乃至成年后的婚姻生活,在亲密关系中,这个观点的影响也发挥的淋漓尽致,为了得到另一半的认同,我通常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我甚至为了得到他的认同,甘愿忍受本不该忍受的委屈。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觉得这是件好事情,让我看起来变得很优秀,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由于在亲密关系中,这种认同的需求一直没有得到满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饥渴的状态并不会消失,反而变本加厉,直到心理防线的彻底坍塌,再也无法轻易建设。在长达十年的亲密关系中,我始终没有给内心的小孩找到家。而这个家,有时仅仅是一句当面的赞赏,一个肯定的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