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防止性骚扰(转)
2017-08-31 10:42:22
松果小编
最近网上一则新闻引起民愤,南京高铁南站一名18岁男性公然猥亵家庭中的未成年养女妹妹。东边还未日出,西边又下起雨,重庆又有人在网上图文爆料另一起令人发指的猥亵幼童事件,后经警察证实,身为女童姑父的49岁男子在和祖母陪伴侄女在重庆某医院检查之余,公然猥亵其亲侄女。
两则新闻让很多人刷新了自己对人类底线的认识,也把很多人从之前狂热的战狼热潮中拉回冷静的现实。东窗事发后,惩罚猥亵者不难,但难的是如何让被猥亵的女童未来更好地适应社会。而摆在很多当家长的人面前,更现实的一个问题是,如何预防,让自己的孩子,尤其是女孩,不要被猥亵?
在自媒体愈加发达,各类信息狂轰乱炸的当下,智能手机上的各种分析解惑的文章层出不穷、眼花缭乱。那有没有更简要凝练的策略,让家长们知道要怎么做,才能预防自己的孩子被性骚扰呢?有!去粗取精,可以提炼出两个词——“增能”和“赋权”!
增能(reinforcement):指的是不断提升自己、让自己的认知水平不断成长,同时应付实际生活危机的能力也得以增长。
赋权(empowerment):其实就是增能的一部分,让自己在增能的同时,意识到自己是有基本人权的独立个体,与任何人都保持有一定界限的和睦关系。不管是他人对自己,还是自己对他人,为所当为、不越线(don't cross the line)。
增能和赋权,两者相辅相成,很多时候合二为一。具体要如何增能和赋权,个人觉得,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如下三点:
第一、从小培养孩子的界限意识。
太多太多的家长,没有意识到,让孩子从小有自己的专属物品,尽量与他人的物品“不混用”,与防止性骚扰紧密相关(这里不得不敲小黑板引起重视!!)。这里的“他人”,包括父母在内。这里的“专属物品(exclusive ownings)”包括牙刷、水杯、餐具、食物、衣物,乃至专属空间(自己的房间)等等。
比如,从小要让孩子养成一种意识和习惯:在非特殊的情况下,自己喝水和漱口的水杯只能自己用,他人不能用;吃饭有专属于自己的勺子和碗;在外面玩,自己选购的饮料,他人不能对着吸管喝;他人使用的东西,自己也不去用;他人吃过的东西自己不再吃;而且不与他人混穿衣服、鞋子;在家有自己摆放个人用品的空间;自己的房间没有经过自己允许,包括父母在内的任何他人不能进去;如果自己在房间内,父母进去需要敲门.....
某些小时候过惯了穷日子,从小习惯了大家族“共享”的家长,即便在现在物质普遍丰富的年代,一时半会依然意识不到这样做,其背后蕴含的道理。不但无法容忍小孩从小表现出的一些本能的物权和领地意识,还会对其道德谴责,说这是“自私”。殊不知,只有孩子从小形成清晰的界限意识和个人权益意识,他/她才会非常自然地对界限不明的行为变得敏感,更不用说别人随意触碰他/她的身体。很多孩子甚至会对如何防止性骚扰无师自通,无需家长亡羊补牢似地灌输性教育知识。
注意,培养孩子的界限意识,并不是要家长神经质般的过分敏感,连爱抚和亲吻自己小孩脸蛋等行为都觉得不妥。要知道,来自熟悉的养育者和亲人的温柔对待和爱抚,可以大大提升孩子的安全感,让其从小对爱不匮乏。同时也应该相信孩子会有自己的区分能力。
第二、培养孩子一定的延迟满足能力
延迟满足,指的是我可以等待,暂时放弃当下的满足,我相信我的忍耐会换来待会儿或者未来更好的结果。孩子在某些时候能够做到延迟满足,其实背后蕴含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要素,即对未来持积极的态度——相信会有更好的结果到来!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个积极信念,才会在等待中表现出忍耐力、自控力。
而孩子之所以持有的这份积极信念,是因为从小不缺安全感和信任感。当孩子害怕打针会疼,父母说会陪在他/她身边不用怕,父母果然一直在陪伴;当孩子第一次晚上独自睡觉怕黑,父母说我会陪着你讲故事,果然一直陪着直到入睡;当孩子努力克服自己的害怕,终于迈出了改变的第一步,父母答应了送他喜爱的玩具,果然兑现;当孩子觉得父母这件事做错了,父母不是否认和指责,而是坦率承认希望取得孩子谅解.......等等这些点滴,都构建的是孩子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这也告诉我们,孩子从小的饿了、渴了、困了等基本需求的满足,是需要被理解接纳和即时满足的,而不应不加区分地一律延时满足。
当孩子有这样的延迟满足能力,自然不会对猥亵男的诱饵猴急,也自然不会落入性骚扰的圈套。说这些绝不是赞同民间那句“男孩要穷养、女孩要富养”,这其实是一句简单粗暴的不合理教条(详见我7月12日文章)。事实上,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不应该过度穷养,也不应过度富养,而是在基本需要和合理需求得以满足的情况下,自己学会思考、自己懂得选择和做决定。
眼前这颗棉花糖虽然好吃,但是我选择忍一忍,因为我相信待会儿会有更多;眼前这个游乐设施好玩,但我选择先忍一忍,去玩其他,因为我相信待会儿人少的时候再去玩,玩的时间会更久;眼前的这个练习很枯燥,但我忍一忍,我相信之后我会有让人羡慕的精彩表现.....这是小时候。成年之后,眼前这个价格诱人,但我忍一忍,再逛一会儿,我相信会遇到我更喜欢价格更合适的衣服;眼前这个追求我的男生看上去还不错,但我先不急于答应,看看他为人到底怎么样再说......如果忍耐之后的结果并没有预期的结果,甚至一场空怎么办?虽然会暂时的不高兴,但是因为从小内心没有巨大的缺失,所以不会把这些“失去”看作是需要捶胸顿足的“巨大遗憾”;因为对未来持积极的信念,所以相信未来有更好的结果等着我。
发现没有?延迟满足能力,不仅能预防女孩子遭遇性侵,还能让一个成年女生内心更骄傲、眼光更高、更挑剔。因为从小的家教就习惯自己做选择,内心对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更清楚,所以不会轻易对任何男生的追求都心花怒放,会规避掉很多遇到渣男的风险;因为从小不缺爱、不缺安全感和信任感,所以坚信自己是受欢迎的、是值得爱的,不会对有人追求自己诚惶诚恐,因为内心从来没怀疑过自己会无人爱,自己只会在爱自己的那一堆人中,挑一个自己也看得上的。
发现没有?这和同样“眼光高”的“剩女”有本质上的差别,前者骨子里不相信自己无人爱,后者骨子里不相信自己会有人爱;前者非常清楚自己想要的人是什么人,后者其实根本不清楚到底要什么样的人,所以只能用身高收入等肤浅的数字来量化,或者说来掩饰;前者成长顺遂、不缺爱,骄傲源自自信,后者成长苛刻、缺爱,骄傲源自自卑。
现实中很多家长是反的,不但无法让孩子延迟满足,反而生怕孩子会“吃眼前亏”。怕孩子吃亏,在中国家长中普遍存在。或许是耳濡目染又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很多家长对资源分配和社会机制的公正极其缺乏自信。甚至很多家长,在孩子才1岁多,就对孩子与其他玩伴之间的此争彼让的自然表现,过度紧张和过度解读。其实质,投射出来的是家长自己内心的深度焦虑和安全感缺失,所以才会得出,“孩子谦让=太懦弱、逆来顺受”、“现在不争抢=以后会吃亏”的灾难性结果。
买台手机可以送一个抱枕,轮到我没赠品了。当我觉得我一个月只能赚1K时,我会觉得我“吃亏了”;当我觉得自己一个月可以挣1W块时,送不送抱枕我觉得无所谓,不觉得自己“吃亏了”。判断是不是吃亏,关键是,这个没得到的,你是在乎,还是不在乎。只有特别在乎,才会有“吃亏”的感觉。而要做到不在乎,不仅仅上是物质上的满足,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富足。
所以,家长不是教小孩不吃亏,而是让小孩自己判断,什么是“吃亏”,什么不是“吃亏”?什么“亏”可以吃,可以不 care,什么亏不能吃,要争取?家长应该让孩子养成有所 care,有所不care的能力,而不是寸土不让、锱铢必争,事事都care!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增能”、“赋权”,让孩子从小学会自己思考、自己做选择。这才是善莫大焉。
第三、去道德化
是的,你没看错!很多家长会陷入一个误区,觉得要防止孩子遭遇性骚扰,就应该从小增强他们的道德意识。恰恰相反,预防孩子遭遇性骚扰,反而应该去道德化,不要以后天构建的成人视角,处处对小孩的行为做道德评判和谴责。
羞耻心,这个武器很好用,以至于很多家长会滥用,千方百计让孩子有羞耻心,觉得只要孩子对自己有羞耻心,就是一次成功的施教。如同之前说的,有的家长会因为孩子不太情愿父母,用自己喝过的吸管来喝自己手里的饮料,而轻易给孩子贴上“自私”的道德标签。那当孩子未来遇到不想戴套的渣男对自己的拒绝说“自私”时,也会觉得确实是自己的错,于是乖乖就范...
又比如,研究发现,2岁左右的幼儿,无论男女,都有可能“手淫”,即触碰自己的生殖器,以感觉舒服为唯一目的。家长其实无需以成年人的视角过度解读、上纲上线。只需把他/她的手拿开,心平气和、语气沉稳地告诉孩子这样不好、不卫生即可。
把“自私”、“下流”、“痞子”、“shame on you!”这些话说出来太容易了,只在一瞬间,但是它造成的负面影响却无法短时间消除。当家长每多施加一次道德谴责,孩子每多感受一次羞辱,那他/她的积极自我概念的构建也会又少一分,直到荡然无存。当孩子自己对自己的认识是负面的,他/她此生都觉得自己不配当“好人”、交“好”朋友、过“好”生活,那他/她最终就会变成你最厌恶的那一类人。
做到以上三方面,您就是在给您的孩子增能、赋权。您的孩子就会形成更积极的自我概念,牛怪蛇神也自然会因为您孩子散发出来的“气场”而不敢靠近。让孩子改变,家长首先要变,从什么时候开始?越快越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