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被看到

2017-04-25 15:01:38 松果小编
记得上学期我写了篇《我排行老二》的文章给一个女孩,因为她觉得被人忽视了。昨日再次给她咨询时依然感觉到她需要被看到的强烈愿望。这让我想起那些调皮的孩子,总是恶作剧的儿童……他们应该属于一类人。  美国心理学家莱茵说:存在等于被感知。我的感受被你感知,我才发现原来我这般存在。而女孩的痛苦即在于她极度缺乏存在感,缺乏被人看到。在家父母看到的是姐姐的优秀,妹妹的可爱;在宿舍同学看不到自己对她们的付出,班里同学看不到曾经作为干部的自己所有做的一切。让她最愤怒的是竟然有人说:你都做了什么啊,我们怎么不知道。这句话就像一把锋利的剑插入自己的内心,让女孩痛苦不已。昨日的她哭的梨花带雨,好似把所有的愤怒都掺进眼泪中,任它在脸颊肆意。我懂她因渴望感受被看到而不得、而恐惧、而绝望、而无奈的种种感受,懂她的无助,懂她的渴望,懂她内心的愤怒,懂她的迷茫无措,看不到真正的自己,找不到希望和出路…… 一些人有清晰的自我,他不在乎别人的评价;另一些人没有清晰的自我,他会很在意别人的评价。其实你,我,我们都在乎别人如何看待自己。区别仅在于,有清晰自我的人,有着好的父母,特别是好妈妈。你的感觉被好的妈妈看到了,感知了,你就有了存在感,因此形成了清晰的自我。反之,没有实现这点,他则会用毕生都用在了直接或扭曲的方式希求被别人看到。就如这个女孩的焦虑与“报复”一样。   看到,不只是外在的他或事件本身,而是心对心、感受对感受,是心灵的呼应,而不是头脑对心,更不是药物对心。 存在=被感知,不存在感,源自于感受没被感知。这种方式最常见的就是忽视。忽视很简单,最初是妈妈或是最关键的抚养者,没有精力和兴趣或没有能力看到你。要么你在婴幼儿时总是孤独,要么那个你在乎的人尽管在你身边,但她只有头脑没有身体、没有心,所以“看见”相当于没有发生。 极端忽视,会导致极端不存在感,它集中体现为一种致命的羞耻感——生而为人,对不起。所以女孩对别人的敌意其实是对自己的敌意。从来没有被爱看见,于是存在本身就是错误。极度可怕的忽视,会导致一个极度矛盾的状态:我无比渴望被你看到,不被看到等于死,可被看到的那一刹那,我也举得要死。对此,通俗的说法是,我不能爱上你或接受你的爱,因为那样我就没有自我了。  希望我们都是幸运的,遇到一个好妈妈和好的抚养者,那样你的感受会不断被碰触被确认,你会形成一个丰盛而灵动的自我。若我们不幸没有遇到,我们只能自己去认识并确认自己的个感受。不论如何都要勇敢的投身于外部世界,让丰富的事情激活你的感受能力,以此不断触碰自己的感受。这很难,找一个好的心理医生是很好的办法,而勇敢的去爱也是必不可少的。 爱,特别是爱情,能全方位激发你的种种感受。 莱茵曾描述说:具有存在性安全感的个体在这个世界上是真实的、活生生的。他们能感觉到内在完整的自我身份和统一性;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具有内在一致性、实在性、真实性以及内在的价值;具有空间的扩张性。 这虽不是很有诗意的表达,但若能活出这种感觉出来,那将是很有诗意的境界。 愿你、我都能活出这种感觉。   阅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