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抱持性环境

2020-04-06 16:23:33 松果小编
抱持性环境是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家温尼科特所提出的,指的是一种有助于成长和疗愈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来访者能够自发地去探索。其实这样的环境不仅仅适合于咨访关系当中,在家庭的环境中更为重要。我国著名的心理咨询师曾奇峰老师这样解释:抱持性的环境需要符合两点:一是在婴儿的自体满足中给予认可;二是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家长要予以保护。 在我们 和孩子相处的过程当中,都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孩子会告诉我们一些“远大”的理想: “妈妈(或者是爸爸),长大后我一定要成为大老板。”或者是“我长大后一定要成为世界上最厉害的人”等等,这个时候孩子就处在一种自体的满足中,家长要做的就是在孩子这种自体满足时给予认可,“宝贝,妈妈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你是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的”,可是有很多的家长却是在这个时候给予孩子的是讽刺和打击: “就你,先把这道数学题做出来再说吧!” “咱这样的家庭,还敢说这样的话,不怕别人笑话?做人还是实实在在的好。” “你就不是这块料,还是认命吧!” …… 事实上这样的回应都会给孩子造成心理伤害,在我们和来访者沟通的过程当中,有很多的来访者再提及当年父母给予的类似上面的“泼冷水”回应时,都称有被打击、被羞辱、被质疑的感觉,而这些感觉常常伴随着一个人很多年。 我清楚的记着一件事,发生在我上小学二年级放暑假的时候,那个时候大人们都是早上起得很早去地里干活,我们这些小孩子都是在家里睡觉,睡觉起来就玩或者是写作业。有一天早上起来,我觉得我可以做点饭,于是我就学着妈妈的样子,把锅放在灶台上,倒水、下米,然后把篦子放上,还放了几个馒头,然后开始烧火,在我确定米汤熬好了之后,我就坐在小板凳上,等妈妈回来,心里想着,妈妈一定会表扬我,一定会说些“孩子很懂事、很能干”之类的话,等了一会妈妈还不见回来,我就去地里找妈妈。没有走到妈妈身边我就开始大喊:妈妈,回家吃饭了!我妈随口问了一句:你爸做的饭?我无比骄傲和自豪的说了声:“是我做的”,我记得我妈当时脸上的表情,咬着牙齿,嘴巴撇在一边:“咦,恶心死了,能吃吗?”我不记得后来发生了什么,我做的饭到底吃了还是倒了,但是我妈妈脸上的恶心的表情,我却清晰地记到了现在。 那么什么是“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家长要予以保护呢?”,我想这里面大概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让孩子有机会去经历一些挫折,产生一些情绪体验,可是这些挫折又不至于让孩子绝望,在恰到好处的时候,父母要给予孩子帮助。 前些天我在网上看到了一个这样的视频,一个小男孩刚刚学会骑自行车,可是他不知道怎么停下来,一边骑着自行车在院子里边一圈一圈的转,一边哇哇大哭,可是他的家长却在旁边录着视频,还哈哈大笑。这显然就是一个不能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给予保护的家长,这个时候家长应该做的就是跑到孩子的面前,把孩子从自行车上抱下来,并且予以安慰。 那么综上所述,在孩子成长的过程当中,给予孩子认可,不打击,不批判,让孩子经历一些情绪体验,又不至于绝望,这样的环境才是一个抱持性的环境,才会更加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