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心理
2020-04-06 09:40:55
松果小编
因为疫情,孩子在家学习,和母亲相处的时间多了,相处的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就多了,向我咨询孩子教育方面的事情的妈妈很多。我整理了有关“母爱心理”和你分享。
从婴儿开始,母亲就是温暖,就是食物,是婴儿感到满足和安全的快乐阶段。对于婴儿来说,母亲是他的全部,母爱就是婴儿的内部要求。如果孩子不断生长、发育,他开始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这时母亲不再是他的唯一关爱,他开始知道自身以外的事物,学会了火是热的,铁是硬的,纸是能撕碎的。开始与他人打交道:他看到如果他吃的饱,母亲会微笑;如果他哭,母亲会抱起来他;如果他病了,母亲就安慰他。所有这些经历凝聚成为一种体验:那就是我被人爱着【因为母亲是无条件的,我只需要是母亲的孩子】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的一种爱。但无条件的母爱有其缺陷的一面。这种爱不仅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也根本无法赢得。如果有母爱,就有祝福;没有母爱,生活就会变得空虚。
因此——母爱的本质是无条件的。
什么是母爱?
母亲,热爱自己的宝贝,并不是因为孩子满足了她的什么特殊的愿望,而是因为这是她生的孩子。无条件的母爱是我们每个人最深的渴求。母亲的作用是给孩子一种安全感,给孩子生活的信心。不应该是惶恐不安,并把她的这种惶恐情绪传染给孩子。【她应该希望孩子独立并最终脱离自己】
母爱一方面对孩子的成长负责任,以维护和发展弱小生命。另一方面就是要使孩子热爱生活,要使他感到:活着是多么好!
现在看来,第一个方面,大多数母亲是做到了,但还有为数不少的母亲却大大地忽略了第二个方面——赋予孩子对生活的爱。
为了赋予孩子“对生活的爱”,她不仅仅应该是个好母亲,同时也应该是个幸福的人——这一目标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无论怎样高估都不为过。母亲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恐惧都具有传染性。两者都会对孩子的全面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这样看来,母爱中值得赞美的东西不是母亲对孩子的呵护,而是母亲对成长着的孩子的影响。
举例来说:当孩子成绩不理想时,还没等孩子对自己焦虑时,有些母亲就会担心得不得了:担心这要下去,孩子不是完了吗;担心孩子从此就会落下了;担心孩子输在了起跑线;担心孩子性格会不好、担心孩子身体会不好…….一系列的担心,带给孩子的是:幼小的心灵承受着太多的焦虑。本来应该快乐的成长过程,被“母亲的恐惧”所传染。在孩子眼里,还没有来得及认识世界的时候,就被最值得他信任的母亲所左右。孩子看到的是无奈的母亲和无奈的现实,刚刚要努力的他,会就被母亲的恐慌所吓到。
孩子的一生会出现大大小小各种挫折,甚至失败,母爱的力量是给予孩子前进的动力,最重要的是挫折时的信任和鼓励。
如果要分析一下,母爱为什么有时候会变形?
第一点,那是因为母亲一直把孩子看作是自身的一部分,母亲对孩子的爱和痴情很可能是满足自恋的一种途径。母亲作为一种生物,也要感到自己是创造者,满足对自己创造物——孩子的关怀和爱,由此使她产生对生活的新的意义。
另一个根源也许是母亲的权力欲和占有欲。一个软弱无能、完全服从母亲的孩子不言而喻是一个专制并有占有欲的母亲的自然对象。(弗洛姆《爱的艺术》)
但是,孩子必须长大,必须脱离母体,必须成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生命。所以:世界上的爱一般是为了结合,只有一种爱是为了分离——母爱。
母亲的真正本质在于关心孩子的成长,这也就意味着也关心母亲和孩子的分离。母爱不仅应该允许这一分离,而且还应该希望并促成这一分离。只有在这个阶段,母爱才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这时就要求母亲无私并能贡献出一切,除了被爱者的幸福一无所求,但恰恰在这点上许多母亲都失败了。
对正在成长的孩子的爱,无私的母爱是爱的最困难的形式,检验这一点的试金石是看一个母亲愿意不愿意忍受同孩子的分离,并教会孩子独立和学会分离后的生活,以及在分离后能不能继续爱孩子。
现实生活中,我咨询过的一系列的妈妈们,就大的困惑就是“孩子真不听话”,“怎样才能让孩子把精力放在学习上”,“这孩子没得救了”,“这样下去孩子真的不行了”……等等。
我最想在咨询的那一刻告诉母亲们一句话:孩子们本来没问题,是母亲们的问题呀!
是你们无端的焦虑把孩子们逼成了现在的样子。如果母亲们还没认识到本身“爱的无能”,那么孩子只能在“爱的焦虑”中煎熬着。
母亲们要给孩子的是:成长的动力,成长的快乐,成长的独立,成长的自由。如果这几样母亲们做不到,最起码要做到的是:
给孩子一种成长的信心。
赋予孩子一种生活的信心和幸福感。
不要因为母亲们自己的焦虑感染到孩子的心情,让孩子从小就在你的阴影中生存。——这是最最可怕的。
所以为了孩子的信心和幸福,请母亲们积极调整好自己的幸福感(乐观的性格、积极的处事、达观地对人等等)。这样你才是真正的爱孩子,一种真正的、伟大的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