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初》第十期——我好像条狗
2020-04-06 08:22:22
松果小编
不称职的狗爸爸
我曾在大学时养过一只比熊,记得当时为了讨女朋友欢心,满心欢喜的将其放在纸盒箱里骑了两个小时的单车把它带回学校,期待着女朋友能看到这样可爱的宠物之后会更加爱我。女朋友见了,欢喜是真的欢喜,不过我们面临着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由谁来养它。一向在她面前假装负责任形象的我主动承担了这个养育“女儿”的责任。
可是我当时完全低估了照顾狗狗的难度。记得刚拿到狗狗的第二天,我就发觉狗狗状态不对,一般的狗狗都很活泼好动,可是这只比熊却显得虚弱,无力,嗜睡,甚至有时候还会呕吐拉稀。我立刻带着它到附近的兽医院检查,医生告诉我狗狗得了细小病毒感染(死亡率极高的狗类传染病),他告诉我治疗费用昂贵且效果一般,建议带回家照料或者将其丢弃。这对我来说真是晴天霹雳,主要是花了不少钱买的狗狗就这样扔掉是真的心疼,再加上一个生命就这样被我放弃掉,实在于心不忍,也怕自己会因为这样的亏心事而做噩梦。于是我下定决心要想尽一切办法照顾它。即使最后没能留住它的生命,我也落个心安。我在网上查了很多关于细小病毒的资料和在家疗养成功的案例,于是买了网上建议的葡萄糖,生理盐水以及相关的药物开始了一场同病魔的殊死搏斗……
与病魔抗争的第十四天的早晨,狗狗开始摇起尾巴来,比之前也活泼多了。我既惊喜又有些忐忑,尝试性的喂了一些食物。它一整天都生龙活虎,呕吐拉稀的症状也没有再发生过。我如释重负又觉得自己是如此的伟大,暗自窃喜道:我可是拯救过生命的人!
不过真正的难题却不是这一生死攸关的劫难而是日常的生活。我发现养一条宠物狗是需要花费许多时间的。要让它健康成长也为了以后更加方便的带它出门,就要在早期训练它规律的排泄,还要经常带它到户外玩耍,不然总把它关在屋子里的后果就是它会将房间弄的乱七八糟,还会随地大小便。那段时间里我的房间从来都是臭烘烘的,弄的每天上完课回到房间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它在哪里拉了屎屙了尿。(还好当时我在准备考研,自己租住一个房间,不然把它放在寝室怕是要被室友们连人带狗一同扔到大街上。)我虽然头脑里知道这样对狗狗好,可是自己却很难有这个耐心待它,所以自己经常把它关在笼子里,只在饭点投些狗粮。我试着把它放出在房间里活动几回,结果总是房间被弄的一团糟,而当这样的事情发生几次之后,自己不耐烦到极点也会抄起拖鞋打它,跟它“吵架”。当然无论我怎样对待它,它也还是在我回到家里时扑向我,期待我能跟它玩耍,带它出门逛逛,给它带来最喜欢的香肠。
它也喜欢我带着它出门放开绳索肆无忌惮的奔跑。我把绳索放开站在原地,它就向远处跑去,然后又回到我身边,再跑去更远的地方又跑回来,好像我是那样一个永远守护着它的使者,是让它无论走多远都可以回过头来找到我扑向我的安全岛。我从未有过如此被重视的感觉,可能在它的眼里我就是一切,是一切开始的地方,也是一切的归途。我感到喜悦也体会到这份被依恋着的沉重。我对依恋的理解与思考也由此展开。
从妈妈那里得来的依恋初体验
关于什么是依恋,你可以去回忆自己在孩童时期妈妈抱着你入眠的经历。
如果什么时候你醒来发现妈妈不在身边,你会大哭,喊着要找妈妈,而此时妈妈听到你的呼唤第一时间重返你身边再次抱起你,抚慰你,你搂住妈妈的脖子慢慢平静下来然后开心的去玩耍。这种感觉就是依恋,你从妈妈这里获得抚慰,把你的愤怒和焦虑一股脑的投射给妈妈,她接住了你的脾气,还亲吻你的额头,让你充满力量。你也会感到对妈妈越来越深的爱意。
当然也有许多妈妈很多时候没能及时回应你的“起床气”。你一个人在床上哭泣,大喊大叫都没有人打理,于是你感到失望无助,感觉到这个世界深深的恶意。你把这种愤怒埋藏在心底,你告诉自己再也不会对妈妈表达自己的脆弱和无助了。此时,你与母亲的链接就被切断了。
还有一种特别矛盾的情况。妈妈忽冷忽热,心情好的时候她愿意深情的抱起我,亲吻我,宠爱我,我做什么样的事,表达什么样的情绪,她都能视之为我的可爱。不过当她心情差的时候,我便再不敢惊扰她。因为当我感到无助,需要抚慰时,她感受不到我对她抚慰的渴望却只会批评责骂甚至把自己暴打一顿。这让我在面对她时不知如何是好,特别当这个母亲是个不露声色的人时,孩子便需要察言观色,确定安全后才能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无疑对依恋的形成造成了很多困难。
三种情况也塑造了三种比较典型的依恋类型:安全型,回避型和矛盾型。那么你属于哪一种呢?
缘何依恋
根据客体关系理论——自体都在寻找客体,我都在寻找你。
这里的自体是指真实的自己,它可以表现为自己的基本生存需求也可以是情绪,情感,爱恨情仇等等,本质上是想与人建立关系的渴望。而客体则是自体指向的对象。
幼小的孩童由于各种能力都还没发展起来,需要借助母亲这个角色把他/她所有的需求都投射给母亲。如果得到的是母亲一贯积极的回应,那么她/他就跟母亲建立了一种深刻的情感链接,此时孩童会认为,我在妈妈这里无论怎么哭闹,无论想要什么都可以向妈妈表达,在她那里一切都是好的,孩童就会感到依恋母亲,向依恋的母亲低头,投入妈妈的怀抱,因为这里足够安全。如果得到的是母亲消极的回应,或是不耐烦或是不理睬,那孩童就会认为自己的这些渴求和需要是坏的,是不被世界接纳的,于是产生深深的恨意。可是他/她不能接受自己是坏的,就把这种坏认为是其他人坏,甚至是这个世界都是充满敌意的,进而在自己与世界之间建立一堵墙,阻隔掉世界的坏,但实际上是阻隔掉自己内心的恨意。
说到这里,你可以思考一下,自己是否总是在期待着有那么一个人能够接纳自己的一切,自己的喜悦和愁思,自己的兴奋和愤怒,自己的软弱和任性。无论你在童年里是否与父母建立了很好的依恋关系,你仍然总在渴望着有这样一个人能够拥抱你的所有爱与恨,苦与痛。至少是这样,我在她/他那里基本上是好的,偶尔会是坏的,但好要超过坏。我依恋的对象总体上是好的,坏不会淹没好。这样我就能够与他/她建立良好的情感链接,产生依恋了。
人类是群居动物,当跟同类一起生活时也自然而然产生了诸多复杂的情绪体验,依恋恰恰是犹如本能般深刻的心理诉求贯穿于人的一生。我们在家渴望依恋父母,在学校渴望依恋老师,成年后渴望依恋自己的另一半,甚至老了又渴望反过来依恋自己的儿女。而遗憾的是有许多人至始至终都欲依恋而不得。从很多找我倾诉自己面临的心理难题的人那里,我都能够或多或少的洞察到原生家庭里的依恋问题,两性关系里的依恋问题,亲子之间的依恋问题。人类之所以强大是因为人们能够一起生活,一起解决问题,人类之所以复杂也是因为在一起互动的过程里也衍生出了各种复杂而深刻的情感诉求。
在人类的文明里,有太多代表仁慈包容的母亲形象,诸如古希腊的智慧女神雅典娜,中国的女娲。在现代,你同样可以在众多影视剧里找到伟大包容的女性角色,比如在宫崎骏的动漫电影《风之谷》里,女主人公是个热爱动物的少女,她看到一只受惊的小动物,试图伸手去抚摸安慰它,可是这只小动物太害怕了,就狠狠的咬了女主人公一口,而女主人公却没有收回手去,她忍受着被牙齿撕咬的疼痛,这一刻小动物平息了恐惧和愤怒,它松开嘴顺着女主人公的手臂跑到她的肩上亲近她来。这里边其实有着极深的隐喻,我们都在渴望着有那么一个人能够赋予自己这种安全感,而人们第一个能够得到这种依恋的人就是母亲,母亲真正伟大的地方就在于她甘愿做自己孩子的容器,包容孩童的所有渴望,需求甚至为此放弃,牺牲自己。
构建依恋,拥抱幸福
一如上文提到的,我发现周围的很多人在成年后都没有很好的形成依恋关系。我的一个朋友童年欲求依恋父母而不得,成年后依恋恋人而不得,于是变成了一个工作狂,他在事业上干劲十足,同事领导无不佩服他的工作能力。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却越发感到孤独绝望。他总觉得自己被遗落在了某个角落,没人知道他内心的脆弱和痛苦。欲求依恋他人而不得的经历让他不得不选择自恋,这样自己也就再也不用求得别人的爱了,在自己的世界里就可以是王。甚至在发展新关系时故意奚落对方,用他曾遭受过的方式来对待另一半(我们在第六期讲过的内在关系模式的形成和延续),让对方也不能依恋自己,他通过这种方式来报复自己,来报复曾经冷落过他的人,可受伤的却是真心想要爱他的人。这不免让我联想到在这个社会里普遍存在的对外人都很好,可对亲人却显得不耐烦的人是否与这种依恋不得有关,他们难以掌控亲密关系里的依恋反过来向外寻找更加容易掌控的社会关系寻求价值感。
那到底如何才能重构依恋呢?
我认为这个问题既容易又困难。说它容易,是因为只要你还能够敞开真实的自己,去寻找这样的能让你感到安全的人,依恋就有可能发生,一如前文提到——自体都在寻找客体,我都在寻找你。只要你还能去寻找,这样的人就会出现。当然这存在着风险,当我把自己全然的交给对方,这就好比一场赌博,也承担了失去你,被你伤害的风险。不过别忘了,你是个成年人,你有能力去动用很多资源去预防和化解掉自己被伤害的痛苦,至少你还可以去找一个心理咨询师去治愈。说它困难是因为对于一个被伤透了的人,如果他/她不再相信这个世界有这样一个人时,如果他/她不再踏出自恋的世界半步,那这对他/她来说就犹为困难。就像心理学家武志红说过的那样,你对爱情的信心往往体现着你对整个世界的信心。因为你在两性关系里的行动也深刻的展现了你与这个世界互动的模式。所以,能够重构依恋的关键在于你是否找到了能够帮助自己疗愈的手段和途径,当你不再惧怕构建依恋关系里的痛苦,依恋关系的构建就会容易的多。
这两天我再次跟父母通了电话,我也决定好好的表达我对他们的爱和恨,我告诉他们,我爱他们,他们羞涩腼腆的告诉我他们同样爱我。
我发现我到了哪里都还是像我养过的那只宠物狗一样渴望有一个人可以让我依恋,让我去爱,去恨,去了解。我,不再是一个人。
本初,你的存在本身就是美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