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中的咨访关系
2020-04-06 18:03:55
松果小编
心理咨询中的咨访关系
咨访关系为坐在不同位置上的两个人,关系非常的特殊。首先咨访关系不是普通的人际关系,它是一种专业的关系。这种专业关系既平等,又不平等。
说这种关系是平等关系,是从人格层面出发的,看似咨询师拥有专业知识,而来访者是一个内心有所困扰需要求助于咨询师的人,但这并不代表着他们的人格就要有高低之分。咨询师出了咨询室,回归到一个正常人的生活,同样有七情六欲,同样有爱恨纠缠,Ta也会有自己的苦恼、困惑和冲突,专业知识能增加我们有效帮助到其他人的可能性,但它绝没有让一个人的人格显得比另一人的人格更高级的功能。
说它不平等,也是因为从专业上来说,咨询师和来访者确实不平等。咨询师拥有专业知识,接受过专业训练,也因为这个原因,使得很多来访者在初次甚至是接受咨询前,都会对咨询师有比较高的期待,把咨询师理想化(甚至是神化),觉得咨询师学过心理学,一定能帮他搞定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讲,咨询师显然比来访者稍微“高”一点,咨访关系显然确实不是那么平等的关系。
既然谈到了理想化,那么我们稍微多说两句,实际上在咨询工作中,初始的理想化,有助于咨访关系的建立,因为它可能会有助来访者更容易信任咨询师。
但理想化在咨询里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现象,来访者期待咨询师手里能有一根魔法棒,只要自己把困惑全都讲出来,他就可以点石成金,帮助自己走出阴霾。但实际情况是,咨询师手里并没有魔法棒,他没有点石成金的功能,那么,理想化最终要走到理想化破灭的阶段。这一点几乎是精神动力学咨询中的必然。来访者不一定在最一开始就知道自己会在咨询过程中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但咨询师心里需要“有谱”。
咨询师能提前预知来访者对他会有理想化破灭阶段,有两个好处。
第一,首先你会知道这是咨询的正常过程,大概所有的咨询都要经历这样的阶段,这会帮助你不会把来访者对你的失望简单地归结为是自己的能力不够,降低一部分咨询师(尤其是新手咨询师)的自我怀疑、甚至是自我攻击。
第二,你需要知道,来访者对咨询师有理想化(这是一种正性移情),有助于咨访关系的建立,这在咨询初期看起来是件好事,但咨询师也要时时警醒自己,来访者理想化你,可能只是他的一个心理需要,并不是你真的就是他理想化的那个样子,你不能因此就真的陷于自恋幻想之中,跟来访者投射认同。我们需要的是对来访者的理想化工作,而不是简单地接受对方的理想化。
如果咨询师能够理解而不是陷入来访者理想化的投射认同之中,那么他就可以站到第三方的角度去观察咨询室内咨访发生了什么,这实际上是咨询师在咨询工作中运用第三只眼的能力,它很重要,也是我们咨询工作必修的基本功,相当于咨询师分裂出来了另外一个自己,藏在咨询室的某个角落,观察着咨访之间的互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