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自己为什么是这样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觉察当下的呈现。

2020-04-07 23:38:44 松果小编
笔者:宋杨 ABCDF分别是公司的五个职员,一天A跑去跟B说F是一个非常自私又狭隘的人,并列举了理由,原因在于A和F去买奶茶时,F单独付了自己那份,而没有把a的那份连客气的说一下把单买了。就在A看来,F是一个小气又自私的人。B只是听着没说话。看到逼不说话,A心里就想难不成必须是觉得自己小气,但是他也没说。第二天A跑去跟C说,询问C,B是不是对F有意见?他就说当他去跟B谈F的事情,B什么话都没说。 C所以就留下了一个印象,B对F有意见。C一天和D闲聊的时候,无意间提到了B,D说B经常说话说的比较少。C就询问是不是跟f在一起的时候B才话比较少啊?D说他不是特别清楚,然后D一回想他又说好像是。 这个时候ABCDF几个人聚在一起,ACD都对B有了一个关于F的看法,只是A知道那是她编的,其他人不知道。但是F并不知情,还是照常跟B聊天。B的性子向来话比较少,回应也会比较少。他们分开之后,D和F一起下班回家坐车,D小心地问了一句:你跟B没什么吧?F说没什么呀。F也很纳闷,D为什么要这样问她?从那天开始就会关注B的反应。B感觉到了F的不同,具体又说不上来什么,他就开始尽量跟F保持距离。在这种纳闷之下,B想起A曾经说过的话,说F比较自私,心想F大概是看自己不爽。出于自我保护的前提下,有一天B在跟C和D聊起时,感叹了一句,说F有一点小气。 从这时候开始,C和D都知道B对F明显是有成见了。这就应了A去跟C说B对F有成见的流言,这也是进阶版的投射认同。其中包含了无意识传递的过程,暗示的展开。而这类常见的互动,在有人群在的地方比比皆是。生活中,处处可见“进阶版”投射认同,更为复杂,更为无形,更为渗透。一切唯心造,能够区分自己的感觉,和他人的感觉,自己的想象和现实之间的差距。也就意味着谁的自我功能比较好,就不会受到迷惑和侵扰。人世,是为修心。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团体,有团体的地方,就有无意识的流动。而这些,并不只是因果可以说得清楚的。 那现在问题来了,我的想法真的是我的想法吗?明显不是,我的想法、行为、感觉...仅仅是一个集体无意识推动,在当下的呈现。那又是什么在推动呢?是每个集体中个体的欲望共同的选择,促成了某个“果”,而这个“果”,又仅仅是一个开始罢了。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