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想告诉我们什么

2020-04-08 07:55:52 松果小编
倾诉者:我一直特别想“忧郁症状“好转,但还是很不稳定,总是反复。我现在觉得很厌倦,也很讨厌自己,总是在自责,看轻,嫌弃,贬低自己。所以我的价值感很低,无力感很强。我觉得这就是我一次次反复的掉入忧郁、时而周期长、时而周期短的原因吧。真的很讨厌那种每次在忧郁中的状态,觉得自己对自己很残忍。 回复 亲爱的朋友你好。感谢来信!有忧郁情绪症状的人,普遍都有很好的自我反省和自我觉察能力。从来信中也可以看出,你对情绪及原因的描述与分析都精准到位。以心灵的角度来讲,高度敏锐的觉察、反省能力是一个非常棒的优势,也是忧郁群体的独特天赋所在。 忧郁群体还有哪些优势?比如直觉敏锐,领悟力强,情感细腻丰富,做事踏实稳重、精益求精、坚守原则,同理及共情能力强。那为什么还会为忧郁情绪所苦呢? 正如你信中所说,引发忧郁的心理原因是“无价值感和无力感”,“总是在自责,看轻,嫌弃,贬低自己”,总是“自己对自己很残忍”。到底为什么要这样残忍地对待自己? 赛斯哲学中的赛斯说过一句话:我们无法责怪情绪,要怪就怪那带来情绪的信念吧。因此,我们继续向内探索忧郁人群的基本信念有哪些共同特点: 一、完美主义。所谓完美主义,本质是指,事情要完全按照“我”的期待发生。如果没有,就会陷入“我真没用,我不够好,事事不如别人”的痛苦困境。 二、好强上进。表现在强烈渴望得到外在的肯定——例如想要得到父母或权威人士的认可等,或者将外在价值衡量标准内化为对自己的硬性要求,达标才满意,不达标就是“我不够好”,“生活没有意义,我没有价值”,对自己愤怒、不满,对生活厌倦、无力。 三、虽然有敏锐的觉察能力,但是对自己早已陷入“我必须要足够好”的黑洞陷阱完全不自知。 由此可以看出,忧郁的本质原因是,框架式、限制性的思维模式导致了不能接受自己“不够好”,抗拒接受“不符合要求”的现状。这种抗拒如此强烈,以至于耗费了大量心灵能量在上面,反而无力改变现状。 基于此,处理忧郁情绪最好的策略就是,让自己“再忧郁一点”,而不是立刻逃离这个情绪。意思是说,先接受“我可以不够好”这个想法,接受自己目前的现状,输了就学会认输,“不够好”就接受这个“不够好”的自己。 是真的全面地接受、认命般地接受,不是口头说说而已。面对与接受,是一个必需的、反复练习、不可缺少的过程。只有透过全然地接受自己,才能够逐渐了解到,自己都长期抱持了哪些限制性信念、框架式思维模式、外在价值标准;才能够明白什么是“真正放下”它们;也才能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个性化,了解到什么才能真正让自己快乐起来! 最重要的关系,是你跟你心灵的关系。最重要的平衡,不是外在的价值体系,不是别人是不是肯定你,也不是用那套外在习得的价值标准去肯定自己,而是你能不能肯定你自己。忧郁情绪其实是内在心灵给你的讯息,是在提醒你要倾听自己内在的声音,慢慢找回真正的自己。 面对、接受、同理、支持、信任、了解自己,把情绪危机变成灵魂成长的契机,思维也会变得越来越灵活有弹性,带你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平安喜乐。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