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干预手册简明6步骤

2020-04-08 14:52:49 松果小编
文/姜然 1 预防自杀 : SFBT、DBT 2 正念训练: MBCT、MBSR、ACT、EFT 3 管理情绪: EFT、积极心理学 4 理解他人 : 合作取向治疗、MBT、IPT、DIT 5 原生家庭 : 发泄、对质、谅解 6 自恋干预: ST、TFP、自体心理学 一.预防自杀:SFBT、DBT 1.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FBT):主要的意涵在于其正向的哲学观点,这一取向从积极面去了解案主的问题,重视案主原本具有的天分与能力,引导来访者发挥自己的优点与能力,邀请来访者展现其成就与自信,鼓励并塑造案主积极的自我应验预言从而创造改变的可能性。 2.辩证行为疗法(DBT):DBT以辩证法基本原则为理论基础,强调患者与心理咨询师之间、理性与情感之间、接受与改变之间的辩证平衡与协调。疗法的中心方法是社会心理技能训练和治疗策略的应用。比其他心理疗法的独特性和优越性是始终坚持以哲学辩证法为原则,坚信每个人都能够找到解决矛盾冲突中的“合”,都有明智精神。能够帮助人们学习辩证思维方法,提高全面客观看待事物的能力,最终减少情绪失调和行为异常的可能性,此外,还可降低自杀率。 二.正念训练:MBCT、MBSR、ACT、EFT 1.正念认知疗法(MBCT)是正念和认知疗法的结合,其核心理念是建立在正念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之上的,通过正念呼吸、正念行走、正念工作和生活的等训练,培养来访者正念觉知能力,让来访者有能力觉知自己的负性自动思维及其深层的核心信念。 2.正念减压疗法(MBSR:原称为减压与放松疗程,正念减压疗程立意在辅助(而非取代)一般的医疗行为,其目的乃在教导病患运用自己内在的身心力量,为自己的身心健康积极地做一些他人无法替代的事--培育正念。参与疗程的病患通常各自患有不同的生理或心理疾病,包含头痛、高血压、背痛、心脏病、癌症、爱滋病、气喘、长期性疼痛、肌纤维酸瘤、皮肤病、与压力有关的肠胃病、睡眠失调、焦虑与恐慌症等等。 3.接纳承诺疗法(ACT):是新一代认知行为疗法,中最为代表性的经验性行为治疗方法通过正念、接纳、认知解离、以自我为背景、明确价值和承诺行动等过程以及灵活多样的治疗技术,帮助来访者增强心理灵活性,投入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 4.情绪释放疗法(EFT):这是一套结合东方经络穴位按摩及西方心理学的能量疗法,通过轻敲眉头、眼尾、眼下、鼻下、下巴、锁骨、腋下、头顶等多个穴位,疏通经络能量,有效消除压力与负面情绪。实现15分钟快速减压、达到身心平衡。 三.管理情绪:EFT、积极心理学 1. 情绪聚焦疗法(EFT):该疗法是对存在主义疗法的发展,这一疗法在治疗中除了强调共感、发展来访者对于身体、情绪等等当下此在的觉知等,治疗师被动处于类似陪伴者的角色,而能够积极进入咨患关系中去真实的互动,来创造一个互动关系的治疗,以到达良好管理情绪的治疗效果。 2.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一个新里程碑,是一门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研究的东西的新兴科学。积极心理学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 四.理解他人:合作取向治疗、MBT、IPT、DIT 1.合作取向治疗:该疗法对可能性的重视为参与治疗的人营造出一个对话空间,使得日常生活中难以呈现的部分得以充分显现,这些部分同样是自我建构和成长的重要方面。合作取向治疗的另一个特征是重视语言的作用,语言对于心理治疗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2.心智化基础疗法(MBT):是一种了解自己与他人认知与情绪状态的能力,此心智化为本的治疗模式则着重于创造出一种安全依附关系,使当事人在其中感受到的再抚育经验,以使心智化能力得以发展,并使自体(self)得以发展。 3.人际关系疗法(IPT):人际关系疗法认为人际问题领域中有四种问题,而这四种问题的任何一种都有可能导致抑郁症。这四种问题是:人际关系的丧失、人际角色的纷争、人际角色的转变以及人际关系的缺陷。 4.短程动力性人际治疗(DIT):是针对短程动力人际治疗的临床指导手册,书中详细介绍了短程动力人际治疗的概念,及其相关理论基础和框架,以及DIT的具体操作过程。DIT的出现,主要是出于实用性的原因,为了能够让那些接受过动力性心理治疗或者咨询培训的临床工作者,可以较为轻松地获得一些具体策略和技能,施展在有时间限制的、针对抑郁和焦虑障碍患者的治疗工作当中。 五.原生家庭:发泄、对质、谅解 根据自己的缺陷,回溯原生家庭,回忆你和父母的互动模式,据大部分心理学者证明,你的性格来自你和家人的互动模式,并且在上小学之前就成形了。可以选择发泄,对质(苏珊•福沃德的观点)、谅解(维吉尼亚•萨提亚的观点)等自疗方法,这些是必须做的,也许在此之前你会犹豫半年时间左右。 六.自恋干预:ST、TFP、自体心理学 1.图示疗法(ST):在传统认知行为基础之上,结合了客体关系理论、心理动力理论、格式塔理论、建构主义等创建了图式疗法。这一新型认知行为疗法最初用于复杂人格障碍,后逐渐成为治疗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有效疗法。ST有4个主要概念:早期适应不良图式、应对方式、图式范围和图式模式,其中早期适应不良图式(EMS)是核心概念。早期适应不良图式可能是造成人格障碍的重要原因,包括认知、情绪、感觉等,是在早期核心情感未得到满足以及经历不良早期生活(遭受虐待、敌对等)作用下形成,个体建立自我挫败的不良图示来对当时的环境做出消极反应,在以后的生活不断重复,从而造成诸多的心理问题。图示疗法的目标是帮助边缘患者识别因童年期情感需要未满足而导致成年后的适应不良。图式治疗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图式评估和图式改变。评估阶段,治疗师鉴定患者是否适合图式疗法,确定他们的图式,理解造成图式的早期原因,将其与当前问题进行结合。改变阶段,治疗师灵活将对抗移情、认知、人际、行为策略结合,用积极健康的行为方式取代适应不良应对方式,促进患者图式的改变。 2.移情焦点疗法(TFP):近年来,随着多项临床实验的完成,TFP成为治疗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方法之一,TFP以精神分析的客体关系为基础理论,并整合了精神分析的相关概念和技术, TFP有3个关键组成部分:治疗疗程的框架、把反移情整合到解释过程中、解释过程(澄清、质对、解释)。 3.自体心理学:精神分析理论技术的一种,源自海因兹·科胡特对自恋型人格疾患的研究,关注的是自体的发展及自体客体转移关系。自体心理学主张三极自体结构,以及正常自体是镜映、理想化和孪生需求的平衡。自体心理学与客体关系理论两者同为自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以来,擅长且详细描述关于前语言现象的问题与处理的两个精神分析理论。 作者:姜然[命理运数]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