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大脑机制,你也能以字识人
2020-04-08 20:30:49
松果小编
大家好,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笔记心理学的一些知识。
说到笔迹,我们通常都会想到什么呢?
比如说:见字如面,字如其人,见信如见人,心手相通,书为心画……是的,这些古人的经典的流传,说明笔迹的源头由来已久。
在汉代就有“书为心画”的理论和书籍,帮助我们揭示了书法和书写人的内心世界,书品、人品之间的关系。
同样,在古代的西方,古罗马时期就有人借助于笔迹去分析一个人是否值得信赖。莎士比亚也曾说:给我一位女士的笔迹,我就能告诉你她的个性。
那么你说,心是如何与笔迹相连接的呢?我们笔记心理学又是如何通过看字就能分析出一个人的性格和情绪状态的呢?
那么我们今天就先来讲讲,什么是书为心画。
中国历史上诞生过无数的书法大家,最为熟知的比如:颜真卿的颜体,柳公权的柳体,通常我们都会讲颜筋柳骨,这就从一个角度看出不同人书写出的字带有鲜明性格特征的。
我们先从颜体入手去感知一下大家的作品:
颜体笔画中,横画很细,竖撇捺点相对厚重,给人一种错综复杂,心有阡陌,纵横百里的感觉。
通常在字的钩末、捺末挑出尖峰,体现一种强烈的勇气和信心,古人评之,耀其精神。
捺笔同时表现出,一波三折的节奏。见证了生命的坎坷历程,丰富的人生阅历。
钩画取势饱满,圆劲有力。遇事胸有乾坤,倔强笃定。
整体笔力遒劲,方正端庄、稳健厚重,中宫宽绰,四周形密,大气磅礴。
结合历史上颜真卿对于唐代的贡献,丰富的人生经历,坎坷的不屈的人生境界,从书生到斗士,再到统帅,人生体验越多,艺术体味更深。
结合对书家的举例,我们知道每个人在手写的过程中,都在不知不觉的笔书胸意。
古人也会通过观察书写者的下笔是否刚劲有力,字体端正,来判断书写者是否身体健壮、精神饱满。所以,练习端正的字迹,也算是有利于完善自我、有意识的预防疾病。
那么你可能会问?写字很容易,可是从观看者的角度来说,如何才能解读一个人的字体呢?
促使我们解读字体的大脑机制又是什么呢?那么我们就要借用现代西方心理学家的理论来看一看,我们的大脑是如何看字识人的?
一位德国神经学家Rodulf Pophal使用科学研究的方法,研究了笔记中的紧张现象,他认为“笔迹即脑迹”。
美国心理学家爱维则认为:“手写其实是大脑在写,笔尖流露出的实际上是人的潜意识。手臂复杂多样的书写动作,是人的心理品质的外部行为表现。”
今天我们从生物学的基础去看看人是如何解读笔迹的:
这要归功于20世纪末意大利帕尔马大学的科学家们,首先发现了镜像神经元。这个发现逐渐证明人类大脑有若干镜像神经元系统,专门传输和了解别人的行动和意图,以及解读别人行为的社会意义和情绪意义。它不是通过概念推理,而是直接通过模仿来让我们领会别人的意思。通过感觉而非思想。
有专家断言:镜像神经元之于心理学,犹如DNA之于生物学。
镜像神经元具有视觉思维和直观本质的特性,它对于理解人类思维能力的起源、理解人类文化的进化等重大问题有重要意义。
1. 迅速理解他人意图:人与人的沟通桥梁,不假思索的做出同样的动作,迅速理解,不需要任何复杂的推理过程。
2. 体验别人情感:通过观察他人情绪状态,直接体验了他人的情绪感受。
3. 语言建立的基础:镜像神经元能够直接吸收文化。人类直接通过模仿、观察、来教育下一代,包括对复杂的手势、人类在说话时嘴唇的运动、表情同样的原理。婴儿学习人类的表情、动作、语言……
那么我们如何去运用自己这个部分的强大能力去解读笔迹呢?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运用这个练习:
请你写两个同样的字:比如最简单的人字。
请你举起你的右手食指:在空中潇洒的写出一撇一捺,在书写的同时,尽量的去拉长撇和捺,让他们飞扬起来,同时去感受这个书写的动作,给你带来的内在心理感受,好的,请你记住这种感受。
接下来,同样的去写一个人字,这次的书写,请把撇捺写成直的,同时也去感受书写的过程,记住你的感受
然后反复的把第一次的书写过程和第二次的书写过程,进行比较,你会有什么样的收获呢?
是的,你的内心一定是有这样的感受,前者自由张扬,开放进取。后者沉重僵直,拘束保守。
那么随着你的动作幅度,渐渐的变大,或者渐渐的缩小,产生的内在心理感受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是一件有趣的实验,你可以反复的练习,去练习你对于动作和笔迹的敏感性,从而找到形容每种感觉的恰当的形容词去定义他们。
所以,有了镜像神经元的生物基础,重新来看笔迹心理学,那么我们如果能够运用自己的感觉系统对每一份笔迹进行临摹,描写,就可以相应的去理解书写者本身的书写动作、书写形态、性格特征,哪部分是属于性格本身,哪部分属于当下情绪状态的体现。
那么剩下的就是要试着确认和相信自己的感受能力,反复验证自己的感受能力对这份笔迹的判断,积累相应的笔迹经验。
听到这里,你是不是想迫不及待的运用一下自己的这个与生俱来的能力呢?请开放性的运用你的感受力吧!
当然,随着笔记心理学的发展,现代笔记心理学已经发展出众多方法,可以去论证笔迹分析的科学性,那么我们下节课就来讲一讲一些相应的解读笔记的方法,敬请期待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