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自卑”的指责

2020-04-09 11:08:52 松果小编
有一个52岁的女人,她特别喜欢贬损比她年长的女性。我们追溯她的童年时,发现她在小时候常常被忽视,因为所有人都在关注她的姐姐。她总有一种屈辱感,觉得自己毫无价值。 我们用个体心理学的“纵向”观察方法来分析这个案例,就会发现,这样的心理机制从这个女人的童年,延续到了她生命的最后,她的心理活动一直都是:担心别人看不起她;当她发现别人比她更受欢迎,或是占据上风时,她就会心里不平衡,怨恨对方。因此,尽管我们并不了解这个女人的生活或她的整体人格,但我们还是可以根据所了解的事实来解读她的心理。 从这点来看,心理学家就像小说作者一样,运用一个确定的行为主线、一种行为模式或者一种生活风格,来建构人物的生活,这样便可以确保人物的整体人格不会遭到破坏。如果是一个优秀的心理学家,甚至还能预测这个女人在特定环境下可能会出现的行为,并能清晰地描绘出她特有的“生命主线”所附带的人格特征。 个体的追求或一切有目的的活动,都是以人的自卑感为前提的。所有的儿童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卑感,它会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激励他们尝试去改善自己的处境,以此来缓和或者消除自己的自卑感。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心理补偿。 自卑感和心理补偿机制有一点很重要,即它增加了人们犯错误的可能性。从客观层面来看,自卑感或许有助于个体的完善,但是它也可能造成单纯的心理调适,从而使个体和客观现实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如果个体有着过分严重的自卑感,那么他最终只能在心理上加以克服,而无法在行为上彻底消除。 对于那些明显表现出补偿性的性格特征的儿童,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类: 一类是生来就身体虚弱或身体器官有缺陷的儿童; 一类是从小受到严厉教育或不被父母关爱的儿童; 一类是从小被宠坏的儿童。 这三种类型代表了问题儿童的三种基本处境。在对第一类儿童中的极端例子进行研究后,我们发现,尽管这些孩子并非全都有先天性的生理残疾,但很多孩子确实都表现出一些由身体缺陷所引发的心理特征。对另外两类被严厉教育或被宠坏的儿童进行研究后,我们发现,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儿童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其中一类问题儿童的心理特征,或是两类兼而有之。 上面所提到的三种基本处境,都会引发孩子的欠缺感和自卑感,从而刺激他们形成超越自身潜能的野心。从病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很难判断是过度的自卑感对个体的伤害更大,还是膨胀的野心对个体的伤害更大。两者会按照一定的规律依次出现。过度的自卑感会刺激儿童的野心极度膨胀,而这种野心有时又会毒害他的心灵,使他永远无法安分。由于受到了野心的过度浇灌,因此,这种不安分不会导致任何有意义的行为,最终的结果就是,一事无成。这种野心又与个体的性格和脾性长期纠缠在一起,持续地给予儿童刺激,从而导致他们变得更加敏感、易怒或行为暴躁,并最终走向过度的自卑。 从生理的角度看,这种人虽然已经发育成熟,但是他们的心智仍然还在沉睡,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他们不是变得神经质,就是变得性格古怪。 这种人心里只有他们自己,从来不会考虑别人,如果任由其发展下去,就会进入一个极端状态,即他们最终会成为不负责任的人,严重的甚至可能犯罪。不管是在道德上还是心理上,他们都是绝对的自我主义者。他们中的一些人为了逃避现实,为自己构筑起一个全新的虚幻世界。他们整天沉溺于幻想,做着白日梦,把虚幻的世界当成现实的世界。表面看来,尽管他们终于获得了心灵的安宁,而实际上,只是通过想象虚构了另一种现实,借此来达到心灵对现实的妥协。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