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不息催眠的三种心智
2020-04-22 06:48:53
荣益☀情感咨❤️师
到目前为止我一直在强调现实是建构的,催眠作为一种自然的方式能够解构或者重新建构现实。现在我将要提出一个总体模型,透过它来发展并创造性地探索生生不息的催眠。这个模型区分了三种意识过滤器——身体的、认知的以及场域的心智。每一种心智可以透过三个不同的意识层面加以经验;(1)大脑右半球的原始意识;(2)左半球的自我意识,或者(3)整合这两者的生生不息的意识。我们将会看到,在这个生生不息的层面,新的经验维度如何出现,从而产生一种能够发生转化性改变的创造性意识。
生生不息的自我的三种心智
体验性的知晓会透过很多媒介发生。生生不息的催眠工作区分了三种不同的在人类意识中交互作用的“心智”:关于身体的身体心智,关于我们所归属的更大环境的场域心智,以及关于智力的认知心智。
NO.1 身体心智
身体心智是所有哺乳动物共有的动物性智慧。这种具身化的意识是透过感受、行动、非语言的觉知以及情绪,在与世界的关系中了解自己。哺乳动物的心智中有过去和现在,但没有未来意识。比如你的宠物和年幼的孩子,有奇妙的意识的潜能,但是没有自我意识,无法思考自我或表达自我。它不仅与个体的历史同频,也与祖先的历史同频。带有直觉、原型和直觉性的知晓,是所有转化性改变的基本元素。它也知道如何感受、疗愈和维持人类生命非凡的平衡,在体内也在外围。
NO.2 场域心智
第二种类型的心理过滤器是场域心智。它是环绕在我们周围非局部化(系统的)智慧,是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在任意时刻都有许多不同的场域在运作:文化、家庭、个人历史、政治等等。你可能在心理学的场域中工作,或者沉浸在你的“家族催眠”的场域,这些我们意识的环境也许是正向或负向的,但总是很有影响力。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有一个发现叫做“基本归因谬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场域影响的例子。这些研究发现,我们在解释他人的行为与解释我们自己的行为时有显著的差异。我们通常会对他人使用特质性解释(他大喊大叫是因为他是一个易怒的人),但是对我们自己则采用情境性归因(我大喊大叫是因为那人是个混蛋)。对于这一效应的最好的解释是,我们通常见到的大部分人都是在有限的环境中,所以我们假设他们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都有一样的行为。但是我们对自己的了解要广泛得多,了解我们在一个情境中的行为与其它场合会非常不同。我们知道这些场域对我们的行为和经验会有强烈的影响,所以当场域改变了,我们也会改变。于是,“场域让我做了这些”并不全是句错误的陈述。
场域的理念对于人们而言带有各种各样的意义。最基本的意义是,它们是很多背景——既有内在的也有外在的——我们生活在其中并且了解自己。而且我们常常并没有有意识地察觉到它们对我们有多大的影响,它们构成了另一种类型的无意识心智。所以生生不息的催眠的第二个主要的焦点,就是感受场域过滤器的设置,同时探索可以如何将它们转变为创造性的模式。
NO.3 认知心智
在生生不息的催眠中我们聚焦的第三个过滤器是认知心智。这是在“脑袋里”的有意识的智慧。它用语言描述及象征来“重现”自己和世界,如画面、地图、计划、意义、信念及可能性。它以叙事和故事、顺序和价值观的方式思考。它有潜力从各个不同的视角,带着许多不同的价值观来看待这个世界,尽管它常常锁定在其中一个很小的子集中。在传统的催眠中,通常以“表意识心智”为催眠引导的物件,让其溶解或至少是放松一会儿,于是催眠师的“表意识心智”可以重新为个体的身体心智设定程式。但是,就如我们将会看到的,在生生不息的催眠中,认知心智转变为一种更高的意识,被邀请成为催眠过程中一个主动的部分,与其他的心智互相交流。
透过这些心智的过滤器,我们经验并建构着现实。它们构成了“心智状态”,指导着我们的身份,以及我们在生活中可以成为什么人。所以,要掌握人生我们就要有能力以一些巧妙的方式设定并调整这些设置。实际地讲,发展生生不息的催眠是将这三种心智提高到一种高水准的创造性流动中的过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