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了建议来访者不听?“引导性干预”这样做才有质量

2020-04-29 10:53:10 予鱼【婚姻家庭】
昨天,我们发出来一篇文章《来访者向咨询师要建议怎么办?》,探讨了咨询互动中是否可以、应该怎样给建议。 建议是一种引导性干预,咨访互动中,咨询师除了给予来访者理解性回应,在恰当的时候,也要对来访者做一些引导性干预,帮助来访者进行冲突整合、自我整合和人格重组。 那引导性干预应该怎样做,才是对来访者有利和有效的呢? 首先,咨询师要能对来访者的现实困扰、内心世界有深入的理解。否则,咨询师做出的引导性干预很有可能无效,甚至起到反作用。 进而,咨询师要帮助来访者理解TA自己。要和来访者就配偶关系、父母关系、来访者当下的冲突等进行充分探讨,通过呈现、举例、类比等方式,帮助来访者认识内心冲突,识别当前的重点困扰,并帮助来访者建立不同角度的理解。 咨询师能够做到这些,引导性干预才有一个坚实的基础,来访者才听得懂、听得进去。 也就是说,来访者认可咨询师对自己的冲突、问题、压力的了解,觉得咨询师与自己心里期待的、体验的是吻合的,就有兴趣听一听咨询师对自己的建议了——既然你能够懂我,比我有更多的视野和方向,那么我愿意按你说的试试。 没有了解就没有发言权,咨询过程同样也是如此。 如果来访者认为咨询师对自己的理解不到位,那咨询师给出的想法和建议,来访者自然不会接受,此时,往往来访者会继续讲下去,这个行为背后,也是希望咨询师能够更多的了解自己,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 所以,当来访者对我们的建议和想法不接受、没感觉,我们就应该反思一下,我们对来访者内心世界的理解是否真的到位了。如果不到位,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增加理解,与来访者探讨、验证,咨询工作才能做得有质量。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