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静养还是运动
2019-11-19 17:31:37
松果小编
临床工作中,许多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属常存在这样一个观点,认为孩子得了这种病,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就需要静养,避免周围人和事物造成二次伤害,期盼孩子的病情能够趋于稳定,在静养中好转。一些家长还付之于行动,尽可能地去营造这样的氛围——把孩子放家里照看,减少外人的探访,不让其做家务,平时就在家玩手机,或者带其去一些比较安静的地方散心。而现实中被诊断为重性精神病的患者如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患者的长期预后有时并不尽如人意,有较高的复发率。而患病后患者需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往往药物又会导致患者的体重迅速增加,从而使患者不愿服药。研究表明:“患者越早进行运动治疗,越是在疾病的最早期阶段进行运动治疗,所取得的效果越好。让患者尽早开始常规的运动,可以对患者的身体和精神健康产生重大的影响。”该研究中,运动组的患者减少了27%的精神疾病症状。运动组患者的大脑功能也得到了改善,体重也有轻微的下降。
最新《柳叶刀》研究就告诉我们,对于抑郁、压力等精神问题来说,无论选择何种运动,锻炼永远比不锻炼好!那么如何正确的进行运动呢?我们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
1、循序渐进,稳扎稳打
如果直接让患者从完全静止的生活直接进入马拉松式的训练生活,相信大部分患者会感到痛苦且难以做到,进而放弃运动。所以应该逐渐地带领患者进入运动的轨道,时间由短到长,强度由弱到强,以患者耐受的时间为准,一步一个脚印的进行着,效果就会好很多。
2、选择喜欢的运动,提高兴趣
很多患者觉得运动就是一项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并没有很大的耐心去进行,不管家属怎么说,就是不肯去运动。其实,运动有很多选择性,比如走路、游泳、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等等,试着尝试不同类型的运动,直到找到患者自己喜欢的类型,并坚持下去。比如走路,科学家通过量表评分,结果发现,走路时间越长的人,心理健康得分就越高。科学家给出了一种解释,那就是你在走路时候看到的世界更加广阔。
3、跟朋友或者家人一起运动
对于精神病患者而言,意志活动减退,兴趣低下,坚持做单独的身体运动会很困难,这就使得患者容易选择放弃,但如果跟朋友家人去进行有计划的运动,那么患者就会有一种责任感与参与感,也会对运动更加积极。
运动对于精神病患者来说,可以算是不可或少的一种辅助手段,运动可以通过降低抑郁和缓解压力来改善患者的思维、学习和情绪。运动也有助于改善睡眠。而良好的睡眠对于患者健康生活方式十分重要,睡眠不足与许多精神疾病复发有关。虽然运动不会像药物治疗那样效果快,但是运动给精神疾病的治疗带来的是长期的缓解作用,有针对性的运动,对疾病的治疗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