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限效应
2019-11-17 14:32:05
松果小编
“超限效应”指的是当一个刺激过多的时候,不管是什么事情如果做的过多或者过强,他的作用时间过久的话都会容易引起我们心理的一个极不耐烦或者反抗的这么一个心理现象,我们把它称之为“超限效应。”
有一个小故事就是美国著名的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去听一个牧师演讲,最开始的时候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十分钟之后这个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开始有些不耐烦了,他这时候决定我只捐一部分钱,又过了很久还是没有讲完,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终于听完这个冗长的讲座时候开始募捐了,马克吐温由于气愤还把这个捐款箱里的钱还偷偷拿了一部分钱出来。
看完这个故事,我们不能确定她是不是真的发生在马克吐温身上,而这个小故事其实告诉我们这个道理:当我们接触一个事情,接触的过多或者是时间过长的时候,这个人很容易引起一种反感反抗的情绪,那这种效应在什么地方很常见呢?这个超现象发生在我们家庭教育当中是非常常见的“超限效应”也就是说当一个孩子他没有做好一件事情的时候,父母就会一而再再而三,甚至于过了很久之后还会反复的翻篇儿,把这个事情翻出来去说这件事,会很多次,针对同一个事情去做同样的批评,那我们可以想一下这个孩子最开始的时候听到他可能会怎么样?可能会觉得哎我真的做错了我知道我这块儿做的不好我下次会改正,但如果听得多了会怎么样?听得多了以后就会产生不耐烦、反感、讨厌的情绪,甚至有可能会逼急了以后说我就破罐子破摔,我就偏要这样,产生这种逆反心理。这种情况是在战争教育的非常常见,因为这个孩子他一旦接受了批评之后他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心理平衡,那收到重复批评的时候他就会想为什么老对我这样子呀?为什么老是说我这个事情?不是已经说过了吗?为什么还要重复的去说对不对?所以我们对于同一件事不要揪住不放,不要说太多次在家庭教育的时候我们最好是一个事情就最多说三遍不超过三遍,第一遍当这个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说孩子你哪里做的不对哪里做的不够好你怎么做能够更好一些;第二次我们可以再跟他强调一遍让他自己去复述一遍,如果说下次再有情况发生的话我们就只说最后一遍;只把这个事情再强调最后一点之后再发生的话这个孩子他已经知道自己这样做是不对的了,我们不用再去反复的针对这个事情批评他,让他自己去改正,我们要相信他可以做的更好!
“超限现象”反映出的问题是“度”的掌握和“换位思考"的能力。
多了解一些生活中的心理学,可以让你处理事情更加游刃有余。

相关推荐